第11版:科技前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汇聚群贤成伟业


■杜善国 薛占峰

11月3日,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登上领奖台的,既有满头银发的老专家,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新老相继的人才梯队熠熠生辉。他们矢志把科技创新当成没有终点的寂寞长跑,不断向科学技术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用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镌刻下最赤诚的报国印记,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工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和创新活力。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回望历史,“两弹一星”、“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巨舰破浪……共和国科技大厦的一砖一瓦,无不浸润着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的汗水心血与家国情怀。面对无数先辈殚精竭虑开创的今日盛世,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人才、渴求人才。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等“卡脖子”技术清单,就是科研攻关的“任务书”“路线图”,就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娄山关”“腊子口”,亟待扎实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打造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科技创新主力军;更应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尽快形成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人才比较优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创历史、铸就辉煌,撑起新时代中国科技事业的脊梁,以国家强大的科技硬实力激荡起东方古国的青春朝气。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建立以来,已有35位著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大批老中青科技工作者摘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

这项享誉中外的制度,印证着党对人才、对创新的渴求,引燃了科技创新人才的澎湃激情。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惟有尽快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高地,涌现更多世界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才能形成有力的战略支点和高质量雁阵格局,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有大业,方可成大才。为国奉献、建功立业,是科研人员的最大需求;创造成长条件、破除障碍藩篱,是对科研人员的最好支持。从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到于敏、黄旭华、孙家栋,一代代科学家的个人成长史,与国家科技创新史清晰交叠,印证了党和国家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策,也留下了许多“党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的佳话。

尊重人才价值、激发创新活力不是喊口号,需要牢固树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思想观念,动真格打破“玻璃天花板”,出真招为智慧“松绑”,以“硬核”举措打开一扇扇希望之门,激励科研人员在没有终点的创新长跑中奋勇争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