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转变
从“讳莫如深”到虚心接受,思维的转变最重要
一张桌子有多高?
这个问题对于合成3营教导员刘俊成和操作手普海俊来说,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次实弹射击检讨反思会上,普海俊带着小板凳早早到了指挥所。刚进门,他就发现一件“新奇事”:怎么没了营主官的桌子和座位?
以往布置会场,前侧都会摆上几套野战桌椅,连队则按顺序依次坐在后面。
布置会场的战友说:“教导员说不用摆了。”不多时,营主官也带着小凳子走了进来。
“这次开会不说成绩,只谈问题。”站在没有了“主席台”的会场上,刘俊成的第一句话,就定下了这次会议的基调。
普海俊看着自己手中的发言材料,心里有些忐忑:今年实弹射击发发命中,能有多大问题?
“此次实弹射击虽然全部命中,但是通过后期航迹分析和损伤判断,命中精度比去年有所降低,可能是调试精度存在问题。”犹豫再三,普海俊抛出了一个没有写在材料上的问题。
没想到,随着普海俊的发言,越来越多过去不会摆在“台面”上的问题被一一指出。会议效果出乎刘俊成预料,每个人说的不多,但都直击要害。
以往,“主席台”上的那几张桌子不高也不宽,却似乎成了一堵让大家不能畅所欲言的“墙”。“突破这堵‘墙’,需要思维上的更新,更需要打破习惯的勇气。”刘俊成说。
在“失利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报喜不报忧”“看似反思实则自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惯性思维,一度确实影响了官兵正视问题、自我革命的决心。
这个旅有个传统,每周都要举办一场“干部大讲堂”。“以往上课,除了讲课声就是刷刷的笔记声,”该旅领导说,“执行力确实强,但总是缺点‘灵气’。”
如今,旅里变“授课”为“争鸣”,还与驻地空军建立了定期联教联学制度。在与兄弟部队的交流中,大家的“话匣子”慢慢打开了。
“失利数据库”像一个导火索,不断推动着官兵们进行思维转变,会议形式转变、士兵优先发言、战法创新研究等新做法,解开了官兵不能正视问题、不敢大胆创新的思想桎梏。
卸下心理包袱,如今的检讨反思会和战法创新研究比原来热闹多了。开完会,刘俊成让普海俊把此次会议总结的经验添加到“失利数据库”中。
“从‘讳莫如深’到虚心接受,最重要的是思维的转变。”普海俊说。
关键词:方向
“败仗”激发的不仅仅是官兵的求胜欲
“时间到,考试结束!”集训考核结束,四级军士长王号峰完成答卷,自信地走出考场。这名有着16年军龄的老兵曾多次参加各种集训,但这一次让他感触最深。
“过去我们搞训练,苦也吃了,可有些没吃到‘点子’上。”王号峰说。作为导弹专业的搜索主操手,战术计算、标图、雷达原理……他的专业被喻为导弹阵地的“神经中枢”,从阵地配置到导弹发射,都离不开主操手的精准判断。
“点子”在哪里?一支笔,一把尺,一张地图,还有一台电脑,曾经几乎占据了王号峰集训生活的全部。
“点子”从何来?源自这些年实战化演训中的一场场“失利”。
刚开始和兄弟单位“背对背”对抗时,王号峰百思不得其解:10次对抗,9次败北。
所谓“背对背”,即双方不通报任何信息,胜负各凭本事。通过多年训练,官兵早已对本单位靶机的飞行模式和装备特点了如指掌。
那年,王号峰所在营跨越数千公里进行红蓝对抗演练,这次的“敌人”是熟悉的“老朋友”——靶机班。本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到靶机班运用了干扰吊舱、隐形靶机等多种新型装备,打了王号峰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无法判断对方飞临的方向”“分析袭击时间存在误差”“目标捕捉困难”……作为班长,王号峰主动在复盘会上做了检讨。
这次演练经历,让这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兵开始反思:未来作战,绝不会只和“熟面孔”过招。新的装备、新的样式、新的战法……面对挑战,不能只想着“以不变应万变”,要学会未雨绸缪、主动出击。
“在实战化训练中,胜战的密码就隐藏在这些变化之中。”该旅参谋长唐强亦深有同感。
逼真的战场环境、严格的评分模式、新式战法的运用,为实战化训练搭建了合格的舞台。如何去适应这个舞台,他们从“失利数据库”里找到了答案。
黄浩是班里的装填号手,是大伙儿公认的专业“大拿”。然而不久前,这位“大拿”却在考核中“不及格”。
原来,在组织装填弹药时,为了追求速度,他们不小心将导弹撞到了装填架上。“如果在实战中,弹体可能已经受损。”导调员做出解释。
忽略装备状态而单纯求快,这并不是战场思维。这一次,黄浩“输”得心服口服。
今年以来,该旅针对“失利数据库”中暴露的问题,统筹归纳了20余项具体举措。“找准问题就如同竖起靶子。” 作训科科长贺清说,一场场“败仗”激发的不仅仅是官兵的求胜欲,更为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矛盾
有时看似是失败,其实孕育着胜利的先机
一张小小的反光条,让营长翁俊辉困扰许久。
暗黑环境中,这张不到5厘米的红白反光条,是官兵们习以为常的照明手段。
去年某场演习,营队正在进行隐藏伪装时,突遭“小股敌袭扰”特情,翁俊辉带领官兵迅速处置,但还是被导调组判定阵地失守、射击失败。战后复盘发现,原来是伪装网里闪闪发光的反光条暴露了位置。
今年8月,营队再次参加演习。去年引起“大麻烦”的反光条还用不用?这个问题在营里引起激烈讨论。
“去年我们就因为反光条‘败走麦城’,难道今年还要重蹈覆辙?”发射连连长吕峰第一个发言。
“这里地形复杂,很多同志晚上巡逻都找不到哨位,反光条该贴还得贴。”指导员兼安全员杨涛提出了不同意见。不少官兵都参与了这次讨论,意见双方似乎都有充分理由。
会上争执不休,翁俊辉把两方意见都编入“失利数据库”,并委托吕峰向机关报告解决。
与此同时,无人机教练员谭彩林正和战友们攻克另一个难关。作为防空兵的“磨刀石”,谭彩林每年都要向上级申请更高难度的训练。但出于安全考虑,该旅驻地空域并不支持无人机飞行,他们只能在一个直径不到20公里的范围内组织训练,很多战术动作都难以开展。
今年实弹射击中,无人机分队顶着大风起飞,这已经逼近该机型允许起飞的最大风力。“机会难得,不试试怎么知道?”谭彩林通过数据分析,成功操作无人机冲上了天空,充分发掘了装备极限性能。
翁俊辉的困扰也有了解决办法。机关在得知“反光条”的案例后,第一时间组织基层分队召开“诸葛亮会”,反光条被一种新型的吸光贴纸替代,并修改了加强阵地警戒预案。“很多时候看似是‘失败’,其实孕育着胜利的先机。这是我们不断探索实战化训练迈出的一小步。”谭彩林说。
在实战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类似安全问题的“拦路虎”,比如作战理念矛盾、心理承压差异、训练管理冲突等。“‘失利数据库’不仅教会我们如何打胜仗,而且教会我们如何在战斗力转变和科学组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翁俊辉说。
关键词:财富
失败的路在训练中走完了,通向战场的就是胜利之路
1000个读者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失利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1000名官兵也有1000种不同的答案。
打开“失利数据库”目录,实战思维如一根红线贯穿了整套数据。这其中不仅附录了其他单位的训练通报,还详细罗列了具体的改进方法。
有人从中看到了专业技能不牢固、装备原理不清楚的危害;有人根据通用车辆常见故障,总结出了不同条件下装备维修的共性经验;有人依靠自身专长用模拟系统还原了“败仗”案例的来龙去脉……
有了这套数据,官兵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查阅相关案例,寻找破题之法。以侦察预警模块为例,除了“乱贴反光条”外,还类比出4个同类型案例。
“失利数据库”的建立,倒逼着训练越来越贴近实战。一次战术演练中,来自院校的专家指出,伪装主要是防某型卫星侦察,只要在视觉上达到效果即可,在丛林环境中,追求伪装网平整,容易暴露目标。
以往,通过染毒地段时要求官兵下车穿戴防护服。导弹车本身就具备防护功能,如此一来不仅耽误了通过时间,还增加了沾染风险。
以“失利数据库”为支点,改变的不仅是演训场上的惯性思维,更带动机关网络对抗、模拟训练、数字化建设等全方位转型创新。
在便携式地空导弹连模拟训练室内,墙上挂着一块长9米、宽3米的巨型屏幕。上等兵陆家龙正在教练梁江林的指导下,对着屏幕进行“射击”。
“导弹外形、重量完全和实弹一致,在VR以及模拟训练器的配合下,能基本还原实弹射击场景。”梁江林介绍,便携式导弹射手像狙击手,需要长时间的瞄准练习。像陆家龙这样的年轻操作手,需要累积训练1500个小时以上才有资格发射导弹。
俗话说,好的狙击手是靠子弹“喂”出来的。但导弹造价高昂,一年也只有数枚“射击配额”,如何检验训练成果,进行实弹射击,曾是他们的“头号”难题。VR教室建成后,打破了训练时空的限制,官兵可以随时进行模拟操作。
“第一次用VR模拟训练器时,由于操作不熟练,首发就没有命中。战机在视线中越来越大,如果是在战场上,我早已经牺牲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陆家龙还心有余悸。
“每经历一次失败,不过是发现一种行不通的办法。失败的路在训练中走完了,通向战场的就是胜利之路。”旅长刘顺余感慨地说,从恐惧失败、遮掩失败,到坦然面对失败、积极应对失败,他们正走在这条路上。
错误和挫折让我们聪明起来
■李小年
我军向来善于从“败仗”中找到制胜的办法。抗美援朝出国作战,190.8高地战役中,一场800人伤亡的败仗催生志愿军“抓一把,连续抓”的坑道作战新战术。从1951年夏季防御战时,“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平均40到60发炮弹即可对我军造成有效杀伤,到1952年4月,美军需要646发炮弹才能实现同一目的,10倍弹药差之下,我军一次次掰断敌人的“牙齿”,一次次实现反击胜利,更为军事创新、因敌制胜指明道路。对于训练和作战而言,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代价换来的失利教训,往往比成功和胜利的经验更能令人清醒、催人奋进。
失败是胜利之母,善战者不讳言败。军事领域作为竞争与对抗最活跃的领域,胜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对胜利经验的津津乐道,对失败教训的讳莫如深,很容易让人陷入盲目乐观和固步自封的怪圈。
毛泽东同志曾说:“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对待败仗的态度决定了军队的未来,研究败仗,考虑为什么会败的问题,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对策,找出防止重蹈覆辙的方法。
宁败于演练,不败于实战。演训是未来战争的预演,只有发挥演训的“试错”功能,找准失败原因,才能不断增强克敌制胜的本领与底气。要将演训置于联合作战背景、复杂电磁环境、体系对抗条件下进行,杜绝表演化、简单化、模糊化的“低层次”演训,充分发挥科技、网络手段构设符合战场条件的演训模式,利用训练模拟器、数据分析库等先进设备进行精准训练、科学训练、实战训练,让短板和弱项在演训中暴露得更加充分、更加彻底。
古人云:“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对研究战争而言,败仗教训往往比胜仗经验更能触动思想,更有利于发现缺点、弥补漏洞,成为军事创新的“着力点”。
当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很重视对失败的研究,有的甚至创立了一门新学科——“失败学”。比如,俄罗斯建立了“失败纪念馆”,美国出版了《失败》杂志,日本还成立了“活用科技失败知识研究会”,建立有关失败事例的数据库,并研制开发相应的检索系统以便相关人员和机构查询。
对军队和军人而言,对每一次失利追根溯源,把每一次流血分解透彻,把败仗作为营养来吸收,将探寻失败的教训作为谋打赢的重要内容,才能真正让失败变成资源和财富,为战场上的胜利奠基。
图①:第75集团军某旅火炮分队对“敌机”展开抗击。图②:某型导弹发射瞬间。李志发、冯邓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