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失利数据库”从何而来


■程震寰  黄  轩  本报特约记者  袁  帅

“打中了!”连长吕峰刚刚从导弹战车上走下来,就被连队战士团团围住,西北戈壁的风沙让他的脸庞上多了一丝沧桑,却掩盖不住眼神的明亮。

不久前,第75集团军某旅远赴西北大漠执行实弹射击任务。对于吕峰这个新连长而言,这次任务不亚于一次“大考”。

十几天前,营长翁俊辉给了他一组登录口令:“这是前辈们总结出的‘失利教训’,你研究透了再上岗。”

打开这套“失利数据库”,吕峰眼界大开。这里记录了近年来演训中的失利案例,分门别类深入分析,形成一套教练数据,内容涉及指挥筹划、作战环境、后装保障等多个方面。“每一个案例都带着总结和教训,每一条经验都透着反思和改变。”吕峰说,这些数据不只总结为何失利,更在思考怎么打赢。

在这个旅,从旅领导到各营连,都有一份专属的“失利数据”。

这些数据从何而来?

那年,同样在塞北大漠,同样是实弹射击,营长翁俊辉带领官兵参加上级组织的对抗演练。部队进驻即开战,极限课目接踵而来,盲打、超低空、极限距离射击……对手战法狡猾刁钻,装备性能又存在“代差”,最后的战果是:他们始终没有发现“敌人”的踪影,只能遗憾败北。

战后复盘,不少官兵抱怨此次对抗“不公平”。翁俊辉却反思道:“未来战场上,我们很有可能面对未知装备、全新战法,这次演训暴露了我们训练的‘漏洞’。”

盯着这个“漏洞”,旅长刘顺余也陷入了沉思。仗怎么打,兵就应该怎么练,往年演训的总结复盘中,类似的“漏洞”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装备数据有差距,战场环境有变化,这些“外因”往往成了失利的借口。

风力太大不打、没达到最佳射击距离不打、射击窗口期太短不打……为什么不敢打?既有担心实现不了“百发百中”的顾虑,也有实战化训练安全因素的影响。

“过去我们搞‘问题清单’,看似摸准了问题的病灶,实际没有找到解决的药方。”刘顺余说,失利不可怕,失利本身也是一种财富。最重要的是要从失利中找到胜战的密码。

几年前,“失利数据库”的雏形只是几张问题清单。几年后,翁俊辉和战友们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手段采集数据、记录细节、筛选提炼,把每一次“败仗”分析透彻、总结明白,最终形成“失利数据库”。

从纸质版、电子版,再到今天的动态数据库,从简单的文字介绍到图表、轨迹计算、视频等辅助材料,再到目录、战例、原因、相似情况等条目一目了然,共计6大类10多万字400多GB的“失利”教训,见证了该旅实战化训练的突破和转型,更为查找现实问题、制胜未来战场提供了难得的参考和途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