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中有一段庄子和朋友惠子关于“知鱼之乐”的辩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名句正出于此。这番辩论中,惠子的想法是,鱼儿的乐趣是一种既无法加以判断、也无法加以证实的东西,是不能承认的。而庄子的思路是,对未经加以验证的事物和现象,不能武断地予以否定;某些真实的东西并不都是人们所能加以区别和形容的,有时只能通过人去感知、去想象。
战争是生死对决,可以说每一次攻防、每一场对抗都会面临生死考验,因而指挥员通常会采取惠子的想法,力求行有规、动有矩,万万不可造次和冒失。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战争素来奉行“诡道”逻辑,没有规则是唯一的规则。惟有采用庄子“知鱼之乐”的思维方法,才有可能收到探幽发微、奇正相倚的效果。
庄子“知鱼之乐”提醒我们:没有充分论据并不等于命题不成立。军事理论研究中,我们通常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作为逻辑范式,要求必须“论之有据、道之有理”。但模糊数学理论认为,没有充分的根据并不说明观点不成立。关于未来的理论设计,有可能是一种感知、一种想象、一种创意,而有些看起来漫无边际甚至有些荒诞的构想,往往正是战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生动体现。研究“活力对抗”,运用常规之法去寻找对手的行动脉络,可能会陷阱丛生、四处碰壁。但是,如果跳出正常的思维轨道,多作些超乎寻常的“奇思怪想”,反而有希望揭开某些战争之谜。
庄子“知鱼之乐”也提示我们:感知不到并不等同于事物不存在。由于时空的距离及其不停地转换,我们正在看到的事件实际上可能已经发生,我们看到的已是它的过去;有些现在看起来还没有发生的事件,实际上也可能已经发生,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线,没有为我们所认识。但是,“看不到”并不等同于“不存在”,“意识不到”并不等同于“没有发生”。就像现代战争的爆发,绝不仅仅是从“D日”开始算起,绝不是只有动员令发布之后才算进入战争状态,其“战前之战”实际上早已打响,只不过有些人感受不到而已;就像高技术兵器,有些人常常吃惊于战场上突然使用的新技术、新装备,其实这些东西早已存在于作战对手的实验室和武器库里,只是其他人没有察觉到而已。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战略学家约翰·柯林斯研究历史上的战略大师得出一个结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富有“战斗想象力”。这种“战斗想象力”,有人将它视为一种“透视的能力”,指挥员以此可以看透敌人的一切,知晓“山那边”的事情;有人把它看作指挥员“灵魂的眼睛”,依靠这样一双慧眼,指挥员能够见微知著、洞幽察微。当然,任何想象力都不会凭空而来。一切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平时的辛勤积累。我们要想在未来战争殿堂里感有所得、思有所成,就只能以学习知识为前提、开发知识为关键、创新知识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