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打仗同干其他任何事情一样,谁准备工作做得充分,谁就能够在战争中多一些主动。没有事先的周密计划和充分准备,就可能功亏一篑。实践反复证明,战斗准备越细,胜利把握就越大;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胜算。
毛泽东同志对作战准备有过精辟论述:“如果我们没有必要的和充分的准备,必然陷入被动地位。临时仓促应战,胜利的把握是没有的。”优势是准备出来的,备战贵在备实、备真,重在备全、备细。我军一路走来,虽然实力大都处于劣势,但依然势如破竹、连克强敌,完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扎实、细致、充分的战前准备。
1953年5月,我志愿军发起夏季攻势,二十兵团司令员郑维山提出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把3500人和250门大炮悄悄潜伏在883.7高地前沿开阔的树林里,到时突然发起攻击。经过再三研究、推演、计算,决定部队头一天晚上潜伏到位,并把咳嗽怎么办、蚊虫叮咬怎么办、睡觉打呼噜怎么办、大小便怎么办、敌人打冷枪怎么办等细节想周全,逐一拿出具体对策。最终经过激战,二十兵团连夺敌军4个阵地,毙伤俘敌2.8万余人。没有制空权,缺少重武器,大白天潜伏,没有严细的作风和万全的准备是不可能做到的。
刘伯承元帅曾要求参谋指挥人员必须做到:研究上级指示要细,研究敌情要细,军事组织工作要细,检查工作要细,草拟军事文书要细,下达任务、传达指示要细,不能含糊其词。战争年代,战训高度一致,敌人就在眼前,任务一目了然,备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个环节的失误就可能输掉一场战斗。而今,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训练难以得到实战检验。但是,战争自古就有规律可循,细节关乎战场成败,这一法则永远不会变。
革命先辈曾谆谆告诫:“打仗的事,可不能问樵樵不知,问牧牧不晓呵!”蚁穴可溃千丈之堤,突隙能焚百尺之室。备而不实,等于无备。一个马蹄钉可造成一场战争失败,一颗螺丝钉能引发一起事故。未来战争是体系对抗,但说到底是交战双方对战争制胜细节把握的较量,是心细如发的思维模式的较量。“弛一机,万事隳。”信息化战场情况更加复杂多变,“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些不经意的小纰漏、小疏忽,都可能成为战争中的“死穴”,导致满盘皆输。
实战化训练中的“实”,实于细节。同样的训练课目、同样的训练标准,为什么有的连队成绩突出,有的则表现平平?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对细节的把握。水壶里的水是否过期、火柴能否擦着火、急救包是否在有效期内、作训服上是否填写血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都是影响战斗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必须按照打仗标准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抠,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不降低一项标准,不放过一个问题,切实养成难、严、细、实的训风考风演风。只有让时刻注重细节的观念成为深入骨髓的本能,我们距离“像训练那样打仗”才会更近一步。
(作者单位:武警吕梁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