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活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我为中国作楚囚”


■高 立 张佳琦

刘伯坚家书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刘伯坚奉命留守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第二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队转移突围,在一次战斗中,左腿中弹,失去行动能力,不幸被俘。面对严刑拷打逼供,刘伯坚誓死不屈。敌人又押着身负重伤、拖着沉重脚镣的刘伯坚从热闹的青菜街走过,前往第六绥靖区绥靖公署提审,想要借此威吓群众,瓦解刘伯坚的斗志。可没想到,刘伯坚一路上昂首挺胸,大义凛然,不断向街道两旁的群众微笑点头。

3月21日,敌人把刘伯坚押到城隍庙大殿,打算进行最后一次劝降。这一次,敌人仍旧一无所获,只能按照蒋介石的密令,处决刘伯坚。在临刑前,刘伯坚给妻子王叔振写下了这封绝笔信。

叔振同志: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大嫂及五六诸兄嫂。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的事业。我葬在大庾梅关附近。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礼。

刘伯坚于大庾

刘伯坚,1895年生于四川平昌县。他从小目睹百姓的苦难,又在校内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在1920年赴欧洲,一边做工,一边学习。

1922年,刘伯坚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次年,刘伯坚再赴莫斯科,进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

1926年,受冯玉祥邀请,刘伯坚回国任国民联军政治部副部长。刘伯坚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分裂出来的部队。次年春,他与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1927年夏,已经回到党内工作的他,被派往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等一同学习。1930年,他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工作,曾任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

1931年12月,刘伯坚参与国民党军第26路军宁都起义的联络指导工作。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团后,刘伯坚担任该军团政治部主任,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

1935年,在被敌人囚禁期间,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留下了多封家书,还在被移送绥署候审室的当天,写下了充满浩然正气的《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他在家书中,把自己的一生总结为:“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并以“我为中国作楚囚”自豪。临刑前,刘伯坚写了最后两封信,他预言:“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必能得到解放”,他的“鲜血不是空流了的”,还在信中叮嘱亲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然而,这封绝笔信却没能交到妻子王叔振的手中。在刘伯坚写这封信之前,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的妻子已先他一步不幸牺牲。在刘伯坚英勇就义后,毛泽东同志曾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如今,平昌县城北佛头山,矗立着一座23.55米高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碑体似一朵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的白玉兰花,如同刘伯坚那无私品格和一腔赤诚,在此处凝成永恒。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