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童心,一头银发,一身戎装,一脸朝霞……”这是我为田华新近出版的《华彩人生·田华画传》题写的祝辞。
《华彩人生·田华画传》是田华为纪念自己从事文艺工作80年撰写的一部图文并茂的传记。田华1928年8月生于河北省唐县南放水村一个贫苦家庭。1940年6月,年仅12岁的她参军到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被编入“舞蹈队”。那时,小田华跳民间歌舞“霸王鞭”,向群众宣传抗日,起到了武器所起不到的作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最早建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决定把歌剧《白毛女》搬上银幕。经多方推荐,熟悉河北农村生活、形象淳朴,又有表演功底的田华幸运入选。田华在电影《白毛女》中活灵活现地塑造了“喜儿”一角。成名后,田华相继参加拍摄了30余部影视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曾荣获“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中国电影世纪奖”等众多奖项。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予田华“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
我是1958年从河北农村入伍的,在部队观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白毛女》。从田华扮演的喜儿身上,感受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历史。1964年,我被调入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搞创作,得知该文工团的前身正是田华入伍时的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我从与老同志的交谈中,了解到许多关于田华为部队指战员演出的动人故事。她在任何环境中,台上台下,做人演戏,都严格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一个革命文艺战士的作风要求自己,我十分钦佩她。记得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时,田华想写一段祝贺词,征求我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她深情写下《党给了我艺术青春》:“我是党的女儿,我是一名文艺老兵。我从小没有妈妈,是个没有娘的孩子。12岁参加八路军,16岁投入到党的怀抱。我找到了永远的母亲!是党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托上了革命文艺舞台。我演过电影《白毛女》,‘白毛女’成了我的化身。我演过电影《党的女儿》,‘党的女儿’铸就了我的心。党给了我幸福,党给了我光荣,党给了我艺术青春,给了我不老的灵魂。一头银发,一身戎装,我永远是党的女儿,永远忠于党——我永远的母亲!”
田华在新中国的电影银幕上,精心塑造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在《白毛女》中饰演了淳朴善良、经历坎坷的喜儿;在《党的女儿》中饰演了坚强机智、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李玉梅;在《碧海丹心》中饰演了热情奔放的渔家女金小妹;在《白求恩大夫》中饰演了沉稳、刚毅的八路军冯军医;在《许茂和她的女儿们》中饰演了坚持正义的工作组组长颜少春……这些个性鲜明的角色,在广大观众心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田华用精湛的电影表演艺术,努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田华坚信一个“真”字。“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田华的表演艺术,从来都是以真情动人、真实感人、真善美塑人。谈到最初在电影《白毛女》中扮演喜儿,田华谦虚地说:“凭着一身土气,我才被选中演喜儿。”她9岁丧母,家境贫寒,悲惨的童年经历使她在喜儿形象的塑造上感同身受,所以尽管没有经过太多专业训练,还是演出了人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形似神也似。1962年,田华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接拍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碧海丹心》。当导演让她扮演金小妹时,田华心里犯了嘀咕。金小妹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渔家姑娘,自小生活在海边,有一身“水上功夫”,而田华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完全不会游泳,当时她已经32岁,是3个孩子的妈妈了。“旱鸭子”怎么能演好“水上蛟龙”呢?田华决心先从学会“光脚走路”开始,把两只鞋子一脱,赤着脚与渔家姑娘一起出海,学掌舵、织网、补帆,咬着牙将白嫩的双脚在沙滩上磨出一层层茧子。为了学游泳,她不知呛了多少回。经过渔家姑娘耐心地教练,等到真正拍摄时,金小妹所有船上和水里的戏份,田华都能独立完成,动作流畅自然,获得了剧组的肯定。
伴随着新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田华在大银幕上的形象也逐渐变成了真正当家做主、顶起半边天的“东方女性”。1983年,田华被任命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她从来只会当演员,没有当过领导,但“党叫干啥就干啥”,便毅然挑起了这个重任。与其说是领导,她更像是位老师,亲自为学员授课、示范,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用心培养了许多新人。1990年3月,62岁的田华正式离休。她多年担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是北京儿童医院基金会的第一位捐款者,还曾联合老艺术家们捐款筹建希望小学。2016年,与田华相濡以沫60多年的爱人苏凡不幸患癌症去世。更早之前,他们疼爱的小儿子也因病去世。老年丧夫丧子,田华受到沉重打击,但处理完丧事后,她又把16万元善款送到河南省兰考县的乡村小学。2017年,田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老有所为奉献奖章”。
日前,她将自己的新书《华彩人生·田华画传》赠送给北京图书馆。活动中,她和现场观众一起高唱《国际歌》,并和大家约定:“等到建军100周年时再相会,到那时我就99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