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之初”最难忘,也最锻炼人。这个阶段,是奠定基础的起步期、至关重要的拔节期和千锤百炼的转型期。这个阶段,如果有“过来人”,特别是榜样的引导,对于新兵是非常珍贵而及时的帮助。
郭沫若在《我如果再是青年》中写道:“年青人总须得有人帮助,自己不容易操持自己,如有善良的导师能够帮助引路,那是青年人的幸福,也是社会的幸福。”近日,再读挂像英模传记丛书,书中记载的挂像英模“兵之初”的故事,既是他们当初新兵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蕴含着如何走好“兵之初”的答案。
雷锋——面对苦难不言弃。新兵训练开始后,雷锋因为个子矮、力气小,投弹怎么投也超不过25米。看到战友们有投40米的、50米的,雷锋急得掉眼泪。一定要当一名合格军人!于是,雷锋中午偷偷到操场上去练臂力、练动作。他在伸展的双手上,各放一块砖头;他用一根细绳,一头拴着手腕,一头拴在树干上,练习抛掷。那段时间,雷锋的胳膊肿了,吃饭时拿碗筷都很难。终于,新兵考核时,雷锋投弹成绩获得了优秀。有人问雷锋为什么这么刻苦,他回答:“不刻苦,能练出硬本领吗?没有硬本领,怎么保卫祖国?”
坚强的意志是军人克服一切困难,遂行作战任务的根本保证。没有哪个新兵不想尽快成为精兵。然而,精兵不是想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困难是弱者的绊脚石,是勇者的垫脚石。想想军人的职责,就会在长跑快跑不下来时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想想军人的使命,就会在俯卧撑做到精疲力竭时鼓励自己“再做一个”。不怕困难阻挡,就怕自我投降。困难面前不言弃,就会“一天一个样,一月大变样,渐渐有兵样。”
李向群——与人相处不特殊。李向群来自富裕家庭,入伍前他自己也是小老板。然而到部队后,他这样告诫自己:“来自特区不当特殊兵,家有万金不做公子哥”。跟战友交往时,他非但不因家境殷实而看不起农村兵,还积极主动跟大家打成一片。得知一位战友的父母去世后,他悄悄寄去400元,而他每个月都给自己制定“10元开支单”:牙膏1.5元,香皂2元,洗衣粉1.5元,卫生纸1.5元,其它开支3.5元。大家称赞李向群是“贫穷的富家子弟、亲切的战友兄弟”。
心理学研究表明,关系融洽时,苦环境也能留住人;关系紧张时,好地方也会赶走人。新兵入伍前,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小老板,有的是打工仔,但到部队后都是相同的身份——军人。“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战友之歌》;“官兵情,战友爱,胜似亲兄弟……”这是唱遍军营内外的《官兵友爱歌》。到军营这个温暖的战斗集体后,只要新战友们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互相体谅,就会在与战友的和谐相处中“像浪花一样融入奔腾的大海”。
林俊德——遵守纪律不含糊。1960年9月,已经在嘉兴工学院任教两个月的林俊德,突然接到母校浙江大学的紧急电报:速回浙大,工作重新分配。原来,林俊德被紧急应召入伍。到部队后,一位首长这样告诉他:“你们从事的工作是绝密的,上不告父母,下不告亲友。作为军人,有着严格的纪律,希望你牢记。”在随后新训的日子里,林俊德遵纪如铁,很快完成了从一名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
出队列要喊报告、购物要请假,吃饭要排队……回忆“兵之初”,不少“过来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初入军营,最难适应的是纪律。然而,“纪律好,如坚壁”“纪律差,难打仗”。新战友到部队后,思想可以活跃,但不能随心所欲;行为可以有个性,但不能放任自流……纪律与自由,始终会有一个交叉点,相信新战友在军营能尽快找到这个交叉点,让自己在纪律的天空下学会翱翔。
在全军连级以上单位的俱乐部里,都悬挂着10位英模庄严、英勇、亲切感人的画像。“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像挂像英模当初那样走过“兵之初”,今天的新战友,就可能会成为像他们那样的英雄和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