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深秋,遵义烈士陵园的银杏树随风摇落一地金黄。阳光撒下斑驳的光影,恍如岁月的风烟掠过。推开猴场会议旧址那道沉重的红木门,我似乎回到1934年末那个伟大转折前夜的瓮安。展馆中所收藏的实物资料和再现的模拟场景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看见当年猴场会议上争执之激烈,听到会上重大决策声音之激昂。历史的足音铿锵,心中的热血澎湃,原来那些革命先烈的精神不只是印刻在纸上、留在纪念馆的影像里,而是早已镌刻在每一个人的血脉里。
追随着长征的足迹来到遵义,这座盛唐时期就声名鹊起的播州古城因遵义会议而举世闻名,在“长征文化”的辉映下更负盛名,融合着茶韵酒香,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流连忘返。
驻足遵义会议会址的阁楼上,用手轻抚时间洗礼过的雕栏,那段岁月的影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现。一支英雄的队伍在经历了湘江的浴血之战后,在遵义浴火重生,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从此焕然一新,勇猛向前。我看到纪念馆里的文字说明,在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的日子里,有1万多名贵州各族青年参加了红军,而这些贵州子弟最后绝大多数没有回到故乡。英雄的背影远去,但光荣永存。
历史的车轮来到了赤水河前,中央红军虽然在长征途中腹背受敌、危机四伏,但毛泽东同志指挥的四渡赤水如同神来之笔,成为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任凭谁也难以想象一支连子弹都配发不齐的军队在与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作战时,竟然能反败为胜,扭转乾坤,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称赞四渡赤水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伫立赤水河畔,“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的激战场面虽已成历史,但是先烈们血染战袍、决死沙场的革命精神却已汇入历史长河,随汩汩的河水流入倾听故事的人们心中。
深秋,赴一场红色之约。沿着这条用鲜血烙印出的红色足迹一路走来,诵读那首写在大地上的长诗,心头泛起如火的激情,赤诚的誓言不由地自肺腑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