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要误会,我这里所说的“小康样本”既不在试验室,也不在大学课堂上,她展现在广东省中山市1783.67平方公里之上鲜活生动、繁荣昌盛的现实生活中。
当然,这个现实连接着历史,像她的名字,由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我向往久矣!现在,她以一个“小康样本”的风貌来概括自己并示与世人,完全打破了我对“样本”一词的想象边界。她不仅从学院的书斋里跳了出来,而且是从一个久远的梦,一个接着一个的渴望和希冀中飞出来,成了一个“样本”。
环顾中山市左右,青山绿水,富庶明朗。现在,我就站在这个样本一隅,不用抬头远望,我已然知晓了:我从《诗经》穿越而来,从《建国方略》,从习主席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讲话中——走来了,来到真真切切的“小康社会”,这个曾经承载着梦想、渴望与希冀的土地上!她再也不是书本上、谈话中虚拟的指代、借代的“小康”了……
二
该怎么描绘这个瓷瓷实实的小康呢?中山这个正楷大写的名字,因一个伟大灵魂而在我心中熠熠闪耀了几十年的地方,我来到他的故居,闻到故居地上与墙上和桌椅板凳及床榻上的气息,一下子就想起了孙中山先生的音容笑貌——那朴素而又诚挚、坚毅而又勇敢的神情。那是他的精神样貌,一百多年过去了,依然那么神采奕奕;紧抿的嘴唇,依然那么内敛而刚毅。嗯,不死的灵魂都有这种岁月磨不去的棱角,甚至自带着神气与光芒,永远照拂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往事越千年。事实上,中国人民真正脱离贫困的日子并不长。中山市南朗街道左步村的村民,至今都记得人拉牛耕的漫漫长路。明过往而知未来,此刻,展现在我眼前的“古牛栏遗址文化公园”里的铜牛雕像与栏中的所有农具,就是往日农耕生活最好的物证。相传数百年前延续下来的牛拉犁式的农耕生活,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有了些微变化。当时,村集体有牛栏5处,耕牛近百头。想想那一片牛犄角在栏中攒动碰撞的声音,应该也是力的另一种试探吧?据说,1985年分田到户时,村集体把牛逐个编了号,由村民自由组合,抽签选牛、出资购买,然后使用。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机械化普及,耕牛才渐渐淡出。然而每当乡亲们提起“古牛栏”,便自然而然地想起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地方。为让子孙后代“看得见山,望得到水,留得住乡愁”,富裕起来的左步村民,便将这个世代沿用的牛栏修缮后命名为“文化公园”。牛栏与文化,或文化与牛栏,两个完全不是一个气味儿的词,就这样活生生地组合到一起了。什么是文化?左步村人似乎认为:文化就是记忆,有记忆的地方,就是有文化的地方。现在,这个公园供乡亲们来歇息聊天,回忆往昔悠悠岁月。他们忘不了邓小平,可以如数家珍地讲述1979年12月6日,他会见日本首相时谈到“小康社会”的情景,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并补充说:“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而2020年的中山,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51.59亿元。他们向前向上奔腾奋斗的时候,却是一刻也没有忘记过去,他们是“记得住乡愁”的人民。
三
还是说说左步村里的年轻人吧。南朗镇“玻璃书屋”创办人叫徐永杰,2019年初,他萌生“建个共享书屋”的想法。说干就干,从选址到建房、从设计到绿化,不到3个月就建成了这个稻香连着书香的“玻璃书屋”。书屋不大,有5000册藏书,因永杰的设计大胆,从上到下,左拐右绕,全部用玻璃钢制作而成,通透明媚,顶楼还有伞盖式阳台,直接就与稻田相连了。抬眼望去,就能看到高大的水车在转动车水,好一幅田园诗的风光,而来这里读书的人也越来越多。我想,当年小平同志所说的“小康人家”,是不是还包含着乡村人自得悠闲的读书生活呢?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而且还有精神追求,这样的小康生活,是不是美得进了心呢?
其实,美是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高质量的小康生活,需要高质量的艺术来滋养。所幸,我又一次见证了奇迹。那天,应中山市文联之邀,我与作家刘兆林等人来到南区街道的曹边村。我完全没想到——在法国、意大利等世界巡展并获得国际声誉的雕塑家、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竟然带着他的系列雕塑作品来到这里,他把小乡村当作“艺术圣殿”来布展。昔日在这宫那殿陈列的雕塑作品,现在摆放在村头巷尾、稻谷场上、田间地头,天当观众、地作舞台,乡亲们成了他的知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许鸿飞所塑的“肥女”以其夸张与幽默、欢乐与自信、阳光与生动有趣的可爱形象,深深打动了乡亲。在他的雕塑“欢乐时光”前,我亲眼看到一个略显肥胖的中年妇女兴奋地挤到许鸿飞面前,大声地喊道:“谢谢你,许大师!我也是肥女,感谢你为我塑像!”这是艺术的魅力让她产生了冲动。这情景,令我蓦然想到自己在读某部名著时的泪流满面,我和她,她和我,我们的不同表现都是共情与共鸣的结果。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其实本来就是从生活中来的,所有的艺术表达,其内里都是从人性的丰富与复杂的变化中来的,我们之所以认为艺术是高贵的,就是因为艺术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而不是说艺术是从天上掉到人眼睛里的。一如许鸿飞的“肥女”系列作品,不是说那个妇女被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中了,而是说她就是生活中的生活,只不过更逼真、更幽默、更生动鲜活罢了。我知道,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许鸿飞近年来几次提案,都是关于艺术家要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而依我从曹边村观摩体验中发现,艺术家,特别是那些有广泛声誉的卓越艺术家,一旦真正深入到基层,不仅他本人受欢迎,作品更受欢迎!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化育人心”,这就是美育乡里,就是在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的艺术素质。在我想来,当艺术家和他的作品在基层人群中获得了共情共鸣,那就是艺术获得了人心、获得了生命,必定是永恒的。遥想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世界大同”的理想,再上溯两千年,想想《诗经》中关于“小康”的渺小奢望,我感到许鸿飞的“雕塑艺术百村展”,以及中国著名作家深入乡村的创作活动,无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援。美是有内涵的,而且直达人的灵魂,这也许就是新时代的新精神对作家、艺术家创作出新作品的一个新呼唤。
那天中午,在曹边村,阳光直射头顶,我感受到那呼唤的强烈,又一次想起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之上,我看到了中山的“小康样本”,那不仅是说我们中国人要过好日子,而且是在说中国人要过上美满幸福的美日子。我以为,这才是对《诗经》写“小康”诗的无名氏作者,与写《建国方略》的孙中山先生,还有无数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流血牺牲的先烈们,真正的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