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黄河入海口,候鸟如期“赴约”

——山东东营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


■李晓琳  李建文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深秋时节的黄河入海口,候鸟迁徙进入高峰期。大天鹅、东方白鹳、灰鹤等鸟儿“呼朋引伴”,在这里中转、繁殖、越冬。

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下了我国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的3个“最”。

规划建设至今,保护区鸟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371种,数量由200万只增加到600万只。近30年来,东营如何扛起这份守护的责任?

“总规”“详规”“专规”

“世界上只有一条黄河,黄河只有一个入海口,建设发展必须坚持高站位。”这是东营开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的共识。

笔者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资源管理科获悉,1992年批准建立以来,为适应不同阶段的保护发展需求,保护区先后编制3期总体规划。

2014年,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又专门编制《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2014-2020年)》,从保护管理、科研监测与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布局,开创了全国自然保护区编制详细发展规划的先河。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当地政府以更大格局推动大保护、大治理,《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应运而生。

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再到专项规划,保护区建设管理逐步向专业化、精细化走深走实。

相关执法机制也日臻完善。2020年,东营赋予保护区119项市级执法权,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高站位的顶层设计配合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护航保护区向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从“候鸟”到“留鸟”

一根竖立的水泥杆,顶部筑有巢穴。“这是保护区专门建造的人工招引巢,也是鸟儿的‘经济适用房’。”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珍稀鸟类生性敏感,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东方白鹳喜欢栖息在高处,他们就在杆顶架起碗状“巢托”,供鸟儿衔枝做巢;大雁等候鸟需要食物,他们便有意把稻子收割七八成,留下一些给鸟吃;世界易危鸟类黑嘴鸥繁殖需要隐蔽场所,保护区便在幽静之处堆造了几十个“繁殖岛”……

监测数据显示,东方白鹳2003年开始在黄河口筑巢繁殖,截至2021年累计成功繁殖雏鸟2278只;黑嘴鸥2013年开始在黄河口大量繁殖,2021年种群已突破1万只。黄河入海口,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

“鸟儿的选择,就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最好佐证。”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许明德介绍,东营坚持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统领,持续实施一系列湿地恢复、生态补水工程和外来物种治理实验项目,促进黄河口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改善生物多样性。创新探索形成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被业内公认为对世界同类型湿地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数据显示,目前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动物1630种、植物685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野生鸟类、河海交汇、新生湿地这三大世界级生态资源,在黄河口组成一幅生生不息的美丽画卷。

讲好“入海口”故事

黄河口人懂鸟、爱鸟、护鸟,其中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

2007年12月的一天,大天鹅“小雪”在越冬途中负伤,幸得黄河口鸟类饲养员老李救助,2个月后恢复健康。此后,“小雪”再也没有离开黄河口。普通天鹅百米之外见人就飞,唯独“小雪”跟老李形影不离。

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科研站负责人吴立新,从事野外鸟类巡护监测已32年。有一年做黄渤海水鸟调查时,为了监测数千只鸻鹬类鸟群,吴立新在海滩上越走越远,折返时正赶上涨潮,被困在水深2米的潮沟带旁,幸好被路过的渔船救出。

“道路让白鹭”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东营德州路向西建设延长线,为保护树林中栖息着的6000多只白鹭,当地政府专门修改建设方案,道路向北移了200多米,附近油田设施也进行了联动迁移。

珍爱生态,已成为流淌在东营人血脉里的共识。东方白鹳成为“东营市鸟”,市民生态文明行为规范被纳入《东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国湿地文化节”“黄河口国际观鸟节”等宣传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人们用爱护环境、保护鸟类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用心讲好每一个“入海口”故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