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把脉问诊”母亲河

——聚焦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本报记者  佟欣雨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以适水产业为依托,探索园区封闭式农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图为渔业公园内的光伏养鱼基地。  新华社记者  王  鹏摄

 

“体弱多病”——日前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黄河作出这样的“诊断”:“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

黄河之病,是对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深刻警示。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主席强调:“‘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抓好重大任务贯彻落实,力争尽快见到新气象。”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近年来,我国围绕解决黄河流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整治生态环境,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完善治理体系,搭建起黄河保护治理“四梁八柱”。此次座谈会为“十四五”时期黄河保护与治理开出更加精准的“药方”。

最大矛盾:水资源短缺

水权交易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新镜头】10月26日,宁夏青铜峡市政府与某煤化集团等9家企业举行用水权交易签约仪式。此次用水权交易采取协议转让方式,市政府作为交易转让方,9家用水企业作为受让方,通过宁夏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签订协议、达成交易并完成价款结算。

近年来,青铜峡市推进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节余部分农业灌溉用水权指标。在精准核定用水权、合理确定用水价、构建市场化交易机制、建立监测监管体系的基础上,用水权交易正式落地。这笔收益将用于全市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生态灌区计量设施改造、补贴已实施的高效节水区。

水资源总量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率过高,是黄河流域保护与发展的最大矛盾,制约着流域内9省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从近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出,市场机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高效、体系设计灵活的管理工具,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破解生态环境难题。推动建立健康、有序、高效的水权交易市场,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是推动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手段。

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主席强调,要创新水权、排污权等交易措施,用好财税杠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倒逼提升节水效果。

细数我国用水结构,农业用水占比超过60%,全国70%以上的种植业产品来自灌溉耕地,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工业用水的相对紧缺,束缚了工业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黄河流域灌区陆续推进节水改造和精细化管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用水效率。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将农业灌溉用水向工业项目用水转换,促进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行业流转,成为多地的共同选择。这场“多赢”的交易,有利于提升水资源整体效率和效益,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最大问题:生态脆弱

生态补偿制度守护绿水青山

【新镜头】今年5月,河南省与山东省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这是黄河流域第一个省际横向生态补偿协议。

协议明确,两地将对2020年和2021年黄河干流跨省界断面的水质年均值,以及3项关键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值进行考核,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相应补偿。例如,若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两省互不补偿;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省给予河南省相应补偿资金,若水质恶化则相反。

除资金补偿外,两地还将探索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其他方式。

生态脆弱是黄河流域面临的最大问题。上游的高原冰川、草原草甸,中游的黄土高原,下游的黄河三角洲等,都极易退化且恢复难度极大。环境污染积重较深,水质总体差于全国平均水平。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黄河流域保护与发展的全过程。

“上游保护受穷,中下游利用致富”。长期以来,流域内不平衡的上下游环境与经济利益关系,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大制约因素。黄河上游生态脆弱区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区高度重合,许多承担重点生态功能的区县,仅仅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双重任务。

位于黄河上游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据中国工程院测算,当地每年为全国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提供的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价值约4900亿元,为此放弃约300亿元的发展机会成本,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态保护恢复。2010年青海省印发《关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至今,三江源收到多笔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等,推动当地生态系统改善。

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理顺上中下游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关系,实现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自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开始向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转移支付。除中央、省、市、县的纵向补偿外,流域内跨县域、跨省域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也逐步开展探索。

最大短板:高质量发展不充分

“飞地经济”优化产业布局

【新镜头】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格尔木的藏青工业园区,成为坐落在戈壁荒漠上的“生态城”。依托西藏特色矿产资源,藏青工业园区形成以资源深加工和盐湖化工两大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产业和物流商贸产业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产业体系。

“飞地经济”是打破区域限制、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实现各地资源互补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藏青工业园的发展,破解了西藏经济发展中自然条件的制约,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飞地经济”形式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推动青藏两省区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良好的生态保护,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撑。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河流域肩负着探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任。黄河流域特殊的生态环境,要求在严格的生态保护中推动产业有序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上游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短缺,制约着当地的产业发展。上中游省份发挥自身优势,在下游省份的产业园区投资建设产业项目,形成“产业飞地”。这一产业合作和协同发展的新形式,有利于带动流域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日前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再次释放利好信号。《纲要》提出,“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

不少专家建议,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应联合培育创新产业集群新动能,推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与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深度合作。同时,加快培育创新主体,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