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善识对手的“醉翁之意”


■张西成

在一次对抗演习中,“红军”指挥员侦察到一股正在休整的“蓝军”,认为有机可乘便下令围歼,没想到反遭“蓝军”远程炮火打击。原来,这股“蓝军”正是有意安排的诱饵,不明对手“醉翁之意”的“红军”果然上当受骗。

“兵者,诡道也。”从古至今,战争“诡道”的场景愈演愈精彩,“用诈”的时机和场合愈发让人捉摸不定。战场上真与假、虚与实往往出现颠倒,强与弱、主与次常常发生扭曲,有时反常可能以常态的形式出现,寓杀机于不动声色之中;有时真相则借助假象来掩护,破对手于意料和防范之外。面对战场上的亦真亦假、似攻似防,指挥员如果不能识别出对手的“醉翁之意”,很可能正中对手下怀,被对手牵住鼻子走。

《韩非子·说天下》记载了一个故事:晋国的执政官知伯要去攻打接邻的仇由国,因道路艰险阻塞,无法行军。若派兵劈山开路,又会暴露军事企图。于是,知伯心生一计,他铸造了一口贵重的大钟,赠送仇由国君。仇由国国君非常高兴,准备开辟通路迎取这口大钟。此时,仇由国大臣赤章曼枝向国君谏言:这件事非同小可,赠送贵重的礼物,一般都是小国对大国的做法,现在却一反常态,其中必然有诈。可在仇由国国君的眼里,看到的只是“钟”,却看不到“钟”背后的“醉翁之意”。结果7个月后,仇由国就被知伯发兵灭掉。

军事家利德尔·哈特说过:“战争中真正的目标是敌方决策者的思想,而不是敌方军队身体。”心之所思,行之所随。许多优秀指挥员在战场上之所以能料敌如神,就在于他们把准了对手的“醉翁之意”,预先知道对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蒙哥马利在北非与隆美尔较量时,房间里专门挂着隆美尔的相片,每仗前必仔细揣摩他到底想什么、干什么。我军老一辈军事家每次大战前,更是都要给对手作入木三分的画像,因而就能争取先机,先敌一招,掌握主动。

现代科学表明,一个人无论多么不可捉摸,他的思维活动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无论思想自由度有多大,他的思考空间也很难超过其知识和经验的活动半径。就如同从一个人读什么书、交什么人中,大致可以判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样,如果熟悉了解敌将在各种情况下怎样思考问题,就不难弄清他将来遇到类似问题时会有什么样的“醉翁之意”。麦克阿瑟的拿手好戏是“蛙跳战术”,在东南亚各地跳来跳去,结果在朝鲜半岛仁川地区故技重演时,被我军参谋人员精准预判。

实战中对手的“醉翁之意”常会以这样的情形出现:本欲进攻,却故意装出一片友善的气氛;本欲退却,却故意摆出一副进攻的架势。甚至在撤离阵地之前,偏要向敌方连续实施反冲击和反攻行动。孙膑的军队不弱于魏国,却采用减灶之法示弱;虞诩的军队远弱于羌人,却采用增灶之法示强,结果都让对手上当。对于一名有经验的指挥员来说,当我防御的正面越是遇到对手的猛烈攻击时,越要注意防范敌人可能对我翼侧或背后的偷袭;当我只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就发现敌人退却时,切记不应该以胜利者的心理去轻易低估敌人的能力。

打赢明天的战争,始于今天的训练。训练场上遇到什么样的对手,战场上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平时养成摸透对手“醉翁之意”的习惯,打起仗来就会有更多的从容和底气。当前,我们的演习演练构想要防止一厢情愿,要避免一打即胜,要多设强中强、计中计,逼着指挥员在多思、多问中探究问题背后的实质、表象背后的真知,切实把敌人的灵魂看透、把对手的手段找准,从而紧紧抓住打胜仗的主动权。

(作者单位:陆军研究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