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黄土谣


■陶 纯

作家小记
陶 纯 军旅作家。主要作品有《浪漫沧桑》等6部长篇小说,《秋莲》《天佑》等逾百篇中短篇小说。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奖项。

要讲赵有良,还是从抗日战争时期的靖边说起吧……

靖边位于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面,属于边区的北大门,离延安有三百多里。随着共产党在边区结合部逐步建立并稳固自己的政权,国民党的靖边县长被赶跑,北大门的局面算是稳定下来。

1942年秋末,夏庄稼收罢,新任靖边县委书记贺华想选个地方搞社会调查,挑来挑去,他选中了离城不太远的赵家沟。这时候的陕甘宁边区,由于人员膨胀,加上国民党的封锁,外援断绝,边区的经济正处于极度困难之中。陕北本来就地瘠民贫,要想让一百万边区百姓养活十万人的部队和工作人员,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年初党中央决定全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作为地方官员,在自己辖区内推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多产粮食,多交公粮,是首要任务。延安那边产生了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吴满有,一时风头无两,贺华作为新任靖边县委书记,也很想抓几个大生产的模范典型人物,大张旗鼓地予以宣传,以点带面,发展生产,搞好经济,创造一个热火朝天的新靖边。

贺华带县委宣传部长、一个秘书、一位报社记者,以及通信员小高、警卫员小黄等六人来到赵家沟,挨家挨户让人们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好劳动者”,一共筛选出几位候选人,其中就有赵有良,而且他的呼声很高。

一天上午,贺华带警卫员小黄离开住处,一路打听着摸到了有良干活的地方,他正在翻地。巴掌大的一块山边坡地,离家又远,有良不想放弃,打算明年开春种点蓖麻。有良早听说村里来了共产党大官,搭眼一看,这位书记比自己年轻多了,瘦高个,戴着黄边眼镜,像个白面书生。贺华老远就招手打招呼,说:“老哥!干得咋样了?歇会儿吧!”有良嘿嘿一咧嘴,放下镢头,大步走到地头,把一双泥手往裤腿上抹了又抹,不好意思地握了握贺华伸过来的手。他感觉手上的泥巴沾到了贺书记的手上,老盯着贺书记的手。贺华全然不当回事,拉他坐在地头上拉呱儿。一问年龄,两人同庚,都是34。但是看上去有良至少比贺华大十岁。有良个头不高,但身体敦实强壮,上身穿着打了一摞补丁的黑夹衣,下身穿着一条灰色长裤,也满是补丁;他脸色红润发紫,一双小灰眼珠子不停眨巴着,脸上的皱纹很明显,像冬天冻裂的土地,留着一小撮胡子,头顶过早地秃了,一身的泥汗味儿。

贺华拉着有良蹲在地头聊了半个钟点,就下山去了。他大体摸清了有良家的情况。以前有良家中只有可怜的五亩半土地——放在平原,不算少了,可是山地产量极低,每亩平均收七八十斤。他终年劳作,却一贫如洗,遇上坏年景,粮食减产绝产,全家常常吃糠咽菜,饿到啃树皮。他婆姨嫁过来十年多,感觉一年到头,就没有吃过饱饭。国民党撤走后,我党在赵家沟一带搞过一阵土改,有良家分地八亩,他又开垦了十多亩荒地,加上这两年的年景不错,没遇大旱,除了应交的公粮,剩下的够他一家三口填饱肚皮。去年交公粮时,因为村里没完成任务,他带头多交了两斗四升谷子,因此被选为乡参议员。有人说他傻。他说,共产党没来时,咱吃什么喝什么?现在吃什么喝什么?人得讲良心。

问他种田的经验,他说,额(陕北方言:我)没有啥秘诀,就是肯劳动。他穷怕了,饿怕了,所以他爱土地,对土地有感情。全村就数他起得最早,睡觉最晚——天没亮就下地,天黑了才从地里回来。冬天别人在家闲着,他背个粪筐到处去拾粪。他还把冰块背到地里,春天,就有了消融的雪水滋润土地。庄稼出了苗,有人懒,怕上山,不锄草,或者只锄一次,他至少锄两次。一般农户耕地时掘土5寸深,他至少7寸深。因此,他的粮食亩产比一般农户多出五分之一。他还抽时间割柳条编筐子,不久前换来一头猪崽,打算明年养到二百斤,而他家已经很多年因为缺粮不养猪了。

县委最终确定了赵有良为赵家沟和乡里的劳动模范,并打算报区委批准,把他树为全区的劳模;同时还产生了乡村级纺织模范、拦羊模范、拾粪模范等数人。有良不想当什么劳动模范,他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口舌又笨,让他当劳模,听说还要外出做报告啥的,他一想头都大。

晚上,有良踏着月光到贺书记住的人家去,想把这个事辞掉。走到那家的院墙外,透过门缝,看到月光下贺书记正在推碾子,边推边向众人说着啥。有良住下脚步,只听贺书记说道:“今后我也要亲自动手,和小黄合作种棉花、白菜,每天捻毛线一小时;办公用品力求节约三分之一;一年内衣服被褥不要公家补充,冬天睡冷床,只烧炉子不烧炕,提早停火半个月;锻炼身体,争取不用公家医药费。你们看,可不可以?”只听小高说:“首长!我坚决做到!”

有良心里热了一下。这些共产党的官,跟以前的国民党,真不是一路人。

有良在外站了一会,觉得来一趟,不进去说句话,不对味儿。于是他就大声咳嗽了两下。小黄出来,把他领进去。他跟贺书记一块推碾子,插个空儿壮起胆子说:“贺书记,额不想当劳模咧!额只想种好地,当个好老百姓。”贺书记停下推碾子的脚步,把他拉到一旁的石磨旁坐下,给他倒上一碗热水,拍拍他肩膀说:“我还想建议你当村主任哪,老赵同志!等你达到入党标准,我们就介绍你入党!”

有良摇摇头,叹口气。贺书记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他知道推不掉了。贺书记又道:“有良!咱共产党不图别的,就为让天底下像你这样的老百姓填饱肚皮……”

有良心窝子一热,眼圈湿了。他抬起粗大的手掌,抹了抹眼睛。

转过年来,贺华又来了一趟赵家沟。这之前延安的《解放日报》发表了记者为赵有良写的文章,他的事迹几日之间传遍陕甘宁。他成了靖边的名人。

短短几个月,赵家沟变了模样。村支书赵荣是个老党员,但他身子骨弱,经常病倒,想管事也管不了,这期间村里的事主要交给有良负责。有良带头开垦荒山,他一冬开出了二十多亩荒地,开春全部种上谷子。赵家沟每人平均开荒三亩多。春耕开始后,有良组织农工队,把村里的四十多个壮劳力动员起来干急活重活,把二十多个老汉组织起来垫圈、割草、做零活;把十多个娃娃组织起来拦羊、放牛,把三十多个妇女组织起来做饭、拔草、纺线。村里的生产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有模有样。

贺华这次来,特意介绍有良入了党,就这样他成了党的人。

1943年的庄稼长势不错。有良整天在地里转悠,他除了做好自家的活计,还得惦记全村的生产。这年秋天,区委表彰全边区的劳动模范,赵有良被推举为甲等劳模,排头一名。贺书记代表县委,奖励他一头大黄牛!在靖边城,上万名群众集会,有良穿着干净的衣裤,身披大红花,牵着同样披着红花的大黄牛,在“砰砰嚓嚓”的锣鼓声中,走过欢呼的人群。他的眼睛是模糊的。他的血是滚烫的。他的心是剧烈跳动的。他一个大字也不识的庄稼汉,早先无人瞧得起的穷受苦人,凭啥享受这么崇高的待遇?往上数三代五代,又有哪一个先人有这等荣耀?没有的!没有的!现在赶上了好年景,穷苦人有了指望,才活得像个人样儿,他才有了这至高的尊严……

有良牵着大黄牛往家赶,一路上不断地有人给他让路,冲他鼓掌,竖大拇指。他呵呵笑着,脸放着光。还没到村口,就见村里人纷纷涌出来迎候他,大人孩子,足有二百来口,站在道路两侧高高低低的崖畔上。人们一律冲他吆喝、鼓掌,还有的亮开嗓子唱歌。那大黄牛似乎比他还自豪,得意地扬起脖子,“哞哞”地高声叫起来,叫声在沟沟壑壑间传递着,回荡着,都传到天上去了……

赵家沟村支书赵荣因病去世后,乡里让赵有良接任村书记,有良这回没有推辞。解放战争开始时,村里已经有了九名党员,那时节村里没有办公地点,他的家就成了村部。有良他们带领群众组织起自卫队、运粮队、担架队,保卫边区,支援前线。

从西北野战军二打榆林开始,区里动员全区群众积极大力支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粮出粮,有人出人。赵有良带领赵家沟四十多人的支前队伍,跟着主力行动,主力打到哪里,他们就把物资运到哪里。

不久,大军要攻打宜川,有良继续带支前队伍跟进。出发前,他把家里所里的粮食都带上,还牵上了自家大黄牛。

有良带四十多人的队伍风餐露宿赶到宜川城外四十里的杨寨子,把粮食卸下,然后等待战役打响,运粮队全部转为担架队。听说贺华担任政委的独立团就在附近待命,他打听着去找。解放战争打响后,贺华离开地方,到野战部队任职,有良掐指一算,有两年半没见贺书记了,还真想念他呢!

有良摸到独立团团部所在的村庄时,碰巧贺华不在,到前沿阵地检查去了,他看时间还早,就留下来等他。等人的过程,听到里屋一个大嗓门打电话,吼叫道:“……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要保证让战士们每人吃上二两肉……”

能听出来,他们在电话里为二两肉打嘴仗。有良又等了一会,不打算等了,跟招呼他的群工干事告辞,回到杨寨子。这时天已经黑下来,他无心吃饭,在拴牲口的棚子外面转圈。他转呀转呀,一直转悠到九点多钟,熄灯的号声隐约传来,他不想再等了,命令自己,下狠心吧!

他走进玉米秸围成的牲口棚子。大黄牛趴在地上反刍,见他进来,四蹄一撑立起来,像往常那样伸出温暖的舌头舔他的手背。大黄牛是他荣耀的见证。可是现在,却不得不做一件狠心的事……不敢往下想了,害怕自己会改变主意。他从裤腰里拔出短枪,打开保险,推弹上膛,枪口抵准它的心口窝,一闭眼睛,食指一动,一声尖厉而沉闷的枪响,划破了夜空……

赵家沟支前队伍里的四头毛驴、三头骡子,都在这天夜里倒下了。

十天后,宜川战役结束,听说打掉了胡宗南的主力整编第二十九军,堪称西北战场上的大捷!可是,有良却听到一个惊人的噩耗——独立团政委贺华被冷枪打中牺牲!

有良死也不敢相信!直到在城北的一片荒滩上找到贺华的新坟,他才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眼前这片荒滩上,一排排一溜溜,得有几百座新坟,有的连个简易的墓碑都没有,这就是无名英雄了。贺华的坟头前,插着一块新剖的柳木板,上面用黑漆写着他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有良鞠了三个躬,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下来,滚落到脚下的黄土堆上。他回忆起跟贺华交往的点点滴滴,深感贺华是他的引路人,没有贺华,他就是个普通的庄稼汉,就跟脚下的任何一块黄土圪垯一样,正是因为贺华,他才成为赵家沟的带头人,领着大伙干出了一番事情……

荒滩上,有良扯开喉咙唱起来——

厚厚的黄土哟,

你埋着我家的祖先呀。

厚厚的黄土哟,

你埋着我家的后生呀。

厚厚的黄土哟,

你何时把我老汉子埋呀。

亲亲的黄土哟,

你吞下了血,你咽下了泪。

山丹丹儿花开,开遍了那个山坡坡。

亲亲的黄土哟……

我亲亲的黄土哟……

几场大仗打过,边区便清静下来,胡宗南的人马不知跑啥地方去了,赵家沟的支前队不用再东奔西跑,人们回到土地上,村子重新热闹起来。

一天,那小黄又来到赵家沟。只见他吹着口哨,进了有良家院子,笑眯眯地掏出一个信封。小黄告诉他,这是邀请他到北平参加开国大典的请柬。有良接过来,摸着厚实的信封,一股暖流顿时涌向心头……他懂,这次去北平,他不是一个人去,是代表赵家沟、代表靖边、代表陕北的父老乡亲,也代表贺书记,代表埋在黄土里的万千烈士……

第二天一早,鸡叫二遍有良就起床了。他不想打搅乡亲们,简单收拾一下,背上小包袱,悄悄出了窑院的门。一出门,透过晨光,他蓦然看到,外面已经聚了不少人,都是来为他送行的。人们有的站在自家院子门口,有的站在山前高坡上,有的站在道路边,沟沟畔畔上,都站上了人。老人、年轻人、孩子,人越聚越多,纷纷冲他挥手告别。他就在人们期盼的目光中,迎着晨曦,向远方走去,耳边一直回荡着那首抓心抓肝的歌谣……

奔 头

■郑茂琦

延安时期,人们的生活虽苦,人心却是热的。边区的百姓常见一位身穿粗布灰军装的“老八路”,他不但说话和气,背筐拾粪、锄地种菜也是一把好手,而且一有空就和老农蹲在地头聊天,开口闭口一个“刘老兄”“张老弟”。大家也随便,就亲切地管他叫“朱老汉”。这人是朱德,也是无数个党的好干部的化身。

《黄土谣》中的贺华就是其中之一。有这样的干部,百姓自然真心爱边区。故事里,贺华如一束照亮寒夜的火光,给了赵有良希望,指引他成长和前进。在许许多多像有良一样的穷苦人眼中,共产党来了,“光景像春花春草,一天更比一天好”。所以,有良带队支前时,把家里所有的粮食都带上,还为了让将士们能在战前饱餐一顿,心甘情愿地杀了那头见证他荣耀的牛。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回荡在黄土上的歌谣,充溢着浓烈的悲情。作家却用这悲情,唤起崇高,唤起力量,唤起希望。陶纯故事的魅力,在于他擅长揭示人物命运背后的历史规律和内在逻辑——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有奔头!

版面插图:李  振

版式设计:梁  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