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边关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新疆喀什军分区卡拉苏边防连: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本报记者 徐 娜 通讯员 胡 铮 高 翔

在地图上寻找“卡拉苏”,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等高线。

这个被等高线紧紧包围的地方,前身是“5042前哨班”。这个以海拔高度命名的执勤点,位于祖国西北边陲、帕米尔高原的冰峰雪岭中。

讲述20世纪50年代戍边军人阿米尔和古兰丹姆浪漫爱情故事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他们的爱情故事,在70多年后的今天,像花儿一样再度在卡拉苏绽放。

当年,前哨班守防条件艰苦,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考验官兵的还有寂寞和孤独。每当这时,吼上几句铿锵豪迈的连歌《卡拉苏》,就成了他们自我“加油”的一种方式。

如今,前哨班从海拔5042米的雪山上搬到了海拔4360米的山路边。守防的海拔和条件变了,但边防官兵戍边的标准没有变。那首名叫《卡拉苏》的连歌一直传唱到现在。

因为一首歌,认识一个遥远的地方。

去年12月,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同名原创歌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影视作品唤醒人们曾经的美好记忆。演出现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旋律响起,泪水打湿人们的双眼。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曾是一代国人心中的旋律,那个发生在海拔5000米冰川上的爱情故事曾温暖一代国人。岁月如梭,当歌声再一次萦绕耳畔,悠扬旋律仿佛穿越时光之海,再次轻抚人们的记忆,也将卡拉苏这个雪山哨所带到人们面前。

歌声,是记忆,是青春。一首老歌,是一个时代的印证。

如今的卡拉苏,一首新曲在战士之间传唱:“辽阔的帕米尔云海苍茫,美丽的卡拉苏是我的家乡……”这是大家心目中的连歌。

从“来客”到“家乡”,卡拉苏的花儿永远这样红。

如果歌声有形状,那是爱情的模样

“打起手鼓,是我纵情歌唱,歌唱生活,歌唱梦想,界碑铭记边防战士青春的誓言。”巡逻路上,新疆喀什军分区卡拉苏边防连上士刘帅放声高歌。

还是那条走过许多遍的路,还是那首唱过许多遍的歌。不同的是,这次刘帅要把这首歌唱给刚踏上高原探亲的她——未婚妻赵梦鸽。

刘帅和赵梦鸽相识于两年前。这对恋人虽相隔千里,真情早已跨越山河。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让爱情之花盛开在帕米尔高原。

从相识到相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探亲”,一直是赵梦鸽的心愿。在这位姑娘眼中,从古都西安到帕米尔高原边陲,3000多米的海拔高度差、两天一夜的出行时间、4000多公里的距离,都不是两人感情难以逾越的“鸿沟”。

那天,天刚蒙蒙亮,赵梦鸽就乘车前往机场,抵达喀什已是傍晚时分。走出机场,望着刘帅黝黑的面庞,赵梦鸽差点没敢认。

这对恋人平时在视频里“隔空相见”。此刻的“重逢”,让赵梦鸽心疼不已——没有手机“美颜”修饰,刘帅脸上的纹路清晰可见,晒伤蜕皮后的脸颊透出红润底色。看着刘帅向自己走来,赵梦鸽赶忙用手拭去泪痕。

这一刻相见,两人期盼已久。手拉着手走出机场,在机场外面的一个小面馆,他们选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

深秋,边疆气温已降至零摄氏度,两碗牛肉面香气四溢。碗中升腾起的水蒸气给赵梦鸽的眼镜蒙上一层雾气,刘帅小心翼翼帮她取下眼镜,用面巾纸轻轻擦拭。此时此刻像极了两人初识时的情景——当时也是一个深秋,家乡的一个小面馆内,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聊着天,渐渐熟悉起来。

这种简单的陪伴,在赵梦鸽看来便是幸福。她曾经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羡慕女同事有男朋友在楼下等待;也曾在朋友聚餐时羡慕女友有男朋友亲手送来一块红烧肉。待刘帅休假回家,两人的每一次相处,都让赵梦鸽感受到一种岁月的宁静,“就像一杯咖啡回味不已”。

第二天,赵梦鸽跟随刘帅登上帕米尔高原。车窗外,雪山连绵,赵梦鸽想起刘帅说过的一句话:“当你看不到山的时候,就快要看到连队了。”

翻越海拔4200米的雪山达坂,天空突降大雪,汽车放慢前进的速度。经过近5个小时跋涉,赵梦鸽眼前只剩皑皑白雪。清透的阳光下,远方的哨楼顶隐约可见,赵梦鸽激动极了。这一刻,她期盼了许久。

走进连队大门,看着列队迎接自己的官兵,听着耳边一声声亲切的“嫂子”,赵梦鸽心头涌上暖流。走进营区中央,接过递来的一束花,赵梦鸽愣了一下。

她有些吃惊——那是一束红色玫瑰绢花,丝绢的质地看上去与真花别无二致。

从战友手中接过玫瑰,又郑重献到未婚妻的手上,刘帅的身后始终有自己亲密战友的支持。雪山下,连队官兵一起唱起连歌。

抵达连队,抵达幸福。“玫瑰与雪山,这是最浪漫的表达。”赵梦鸽笑着说。

如果冰山有微笑,那是战友的笑脸

每次在风雪中跋涉,上等兵段喜昌总是想起那句歌词:“慕士塔格与我做伴。”

入伍到连队,段喜昌第一件事就是学会了唱连歌。

从开始跟着唱,到后来领着唱,再到现在时常唱。不同的军旅时光,段喜昌唱出了“别样的心境”。

刚到卡拉苏,这位家在广东的小伙子吃不惯口味咸重的饭菜。“我感觉自己把情绪隐藏得挺好,谁知啥也瞒不住班长。”那段日子,上士王斌岩经常看到段喜昌一个人站在宿舍窗口眺望对面的雪山,便主动凑上来和他聊天。

“卡拉苏太远了,想家随时给父母打电话,要是心里有疙瘩,就和我说说。”很快,班长王斌岩成了段喜昌最信任的战友。

今年31岁的王斌岩是一名入伍12年的老兵。一次,他对段喜昌说,咱连的连歌有种“魔力”,执行任务的时候对着蓝天白云唱、对着雪山唱,你就会有坚持的力量。

一次攀登雪峰,身体出现不适的段喜昌掉队了。王斌岩主动陪他留守山腰,等待继续攀登的战友完成任务归来,再一起下山。

王斌岩提议一起唱连歌。当熟悉的旋律回荡山谷,阳光透过云层射出一缕光,段喜昌感到一阵暖意。那一次,段喜昌记住了班长的话:“我们守护山河,山河也在眺望我们。我们把连歌唱给自己听,更是唱给祖国听,唱给远方的妈妈听。”

一次巡逻归来,段喜昌接到同学打来的电话。同学问他:“你从小就没住过集体宿舍,如今生活适应吗?”

“军营不比家里,但这里的生活也不错。”段喜昌笑着解释,“现在边防条件好了,军人保家卫国,执勤顶风冒雪,那是男儿担当!连队有位好班长,巡逻路上他救过我,上哨时他陪着我,过端午节他教我和战友包粽子……”

连队就是家——对卡拉苏官兵来说,这是大多数官兵的心里话。连歌中那句“美丽卡拉苏是我的家乡”,是官兵们坚守的动力。

“卡拉苏的风景无需‘滤镜’,卡拉苏的坚守‘看得见摸得着’。你看远处的慕士塔格峰,这座雄伟的山峰就是我们坚守的象征。”说到这里,王斌岩大声唱出这段歌词,“西陲铁哨,耸立天边,慕士塔格与我做伴,冰山壮我英雄胆。”

去年,新兵首次上哨巡逻,面对最后一个山崖,新兵李子阳拼尽全力攀上崖壁后,也学着队伍前方老兵的样子,转身面向对面的雪山坐下。迎着风,王斌岩起了一个头,大家一起唱起连歌——那一刻,李子阳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边防军人的豪迈。

“这个点位不好守,能完成任务,你们便是合格的‘卡拉苏兵’。勇敢和顽强,这是一茬茬边防军人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王斌岩的一番话,鼓舞着这群年轻战友。

如果戍边是梦想,那是男儿的远方

“5042前哨班”,一个被历史铭记的点位。

作为卡拉苏边防连的前身,“5042前哨班”早已成为连队官兵心中的精神标高。

“当兵苦,当边防军人更苦。可是当兵就要到艰苦的地方锤炼自己。”在卡拉苏坚守9年,刘帅觉得,“到边疆守防”是一生无悔的选择。

连队位于群山的褶皱之中,周围不见一抹绿意。刚来连队的闲暇时间,刘帅有过失落。如今,他的同学有的在大城市打拼成了老板,有的在研究机构成长为骨干……刘帅却守在祖国西陲的大山,每天和风雪为伴,过着默默无闻的日子。

有一天,母亲告诉他:“有一种人生,守望就有收获。”理解给人力量,更让人找到自信。在耳濡目染中,刘帅渐渐懂得,在边防线上,每一名军人就是一座界碑。

一年四季,守在这里就是选择与大风相伴。赵梦鸽到边防探亲时,恰好碰到连队组织新兵给大门刷漆。她裹着厚厚的棉衣,站在队伍后面认真聆听连长的讲述。一个个热血守防的故事,让她深受感动。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曾是赵梦鸽的母亲年轻时最爱的电影。此刻,陪伴爱人守护着母亲“日思夜想的远方”,赵梦鸽不禁感叹:这真是奇妙的缘分。

身着军装守护祖国,是王斌岩儿时的夙愿。

“小时候看到路边有军车经过,我会立马冲上去,对着军车里的解放军叔叔敬礼。”如今,王斌岩再次讲起这件事,眼角依然有光。

一次巡逻,王斌岩在巡逻途中扭伤了脚踝,班长王雷让他在原地等待,其他人继续前进——因为,“到点到位”是边防军人的责任。

那一次,王斌岩感受到了抵达的意义:“远方就是军人用心守护的地方。”

今年,王斌岩上士服役期将满,他希望能有机会留在部队:“远方已经成为故乡,故乡反而成了远方。”

下士欧洲这样理解他的“远方”——放飞理想的地方。

几年前,这位广东韶关籍战士,入伍到了北疆边防,他和父母写信说过:“我的名字,本来就意味着‘遥远’,卡拉苏比欧洲近多啦!”

这个懂事的小伙子,在信里诉说自己的成长,也让父母吃下“定心丸”。

后来,欧洲被送去学习护理,成为一名卫生员。“巡逻我跟着队伍,休息我守护战友。”他说这句话时,脸上洋溢着自豪。在他看来,这样的青春才有价值。

图①:巡逻路上;图②:刘帅教授军体拳;图③:官兵翻越山脉;图④:驻班干部与战士展开谈心活动。

胡  铮、李子阳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