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十七个铁补丁的行军锅


■本报特约记者 蔡 君 通讯员 张 伟

战争年代,一口行军锅意味着什么?

太行山深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游客驻足在一口锈迹斑斑的行军锅前。

行军锅由铁皮打制,因年代久远,锅沿、锅底、锅壁多处开裂,周身打满铁补丁,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难的战争岁月。

“万里长征路上,这口行军锅跟着红军战士,上过雪山、走过草地,煮过皮带、炒过青稞,一直用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坏了补,补了又坏,这口锅一共补了17个铁补丁,说它为革命‘鞠躬尽瘁’一点也不为过。”行军锅旁,讲解员吴军仪讲述着它的故事。

与其他讲解员不同的是,吴军仪身上穿着一身笔挺的军装。他是来自武警山西总队长治支队武乡中队的一名战士,也是中队“红肩章”讲解小分队的一员。

每到节假日,吴军仪都会来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向游客义务讲解行军锅背后那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1938年4月,日军集结3万余人,对晋东南地区实施围攻封锁,妄图消灭八路军主力部队。为粉碎敌军的围攻,八路军129师决定歼灭一路敌军,进行了反“九路围攻”的长乐村战斗。

战斗打响后,武乡县的青壮年纷纷参加抗战,王家峪村民李焕兰的丈夫就是其中一员。当年,他参加了救治八路军伤员的担架队。长乐村战斗中,他在前方的战壕里,发现了一名八路军炊事班长倒在血泊里,背上就是这口行军锅。

伤势严重,伤员必须马上送往后方救治。但受伤的炊事班班长抓着这口锅不肯放开。他握着李焕兰丈夫的手说:“老乡,一定要保住这口锅,这是一口‘走’过万里长征的锅……”

说完,年轻的炊事班长永远合上了双眼。李焕兰的丈夫含泪将这口锅背回了家中。次年,八路军总部进驻王家峪,李焕兰又将这口锅送回,供八路军将士继续使用。

如今,这口静静陈列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中,经国家文物局鉴定,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几十年来,一批批游客来到这里,瞻仰这口行军锅,聆听它的故事。它的身上,先辈的精神仍在熠熠生辉,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