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双峰并峙的精神丰碑


■本报记者 谭靓青 特约通讯员 史利鹏

山西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是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闻名中外,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

在中国,无人不知太行,无人不晓吕梁。

千百年来,有些人未曾见过它们的容颜,甚至没有弄清它们的位置,但太行山和吕梁山却印刻在中华儿女的记忆里。

千百年前,愚公移山的传说震撼人心。千百年后,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一支年轻的部队来到太行山、吕梁山,领导当地群众立下“誓将山河来收复”的铿锵誓言。

从此,巍巍太行、莽莽吕梁之上多了一抹红色的记忆。这份记忆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上,那就是太行精神、吕梁精神。

千山万壑,铁壁铜墙

乘高铁从北京一路向南,跨越河北,不出多时就会遇到这样一个场景:列车驶入山腹,在漆黑的隧道中继续前行。

倘若视线可以穿过山体,跃上高空,人们会看到这样一座座笔挺的山:在开阔的华北平原上,它们仿若从麦田里猛然拔起,干净利落地斩断了前行的道路。

这,就是太行山。它巍然延展近千里。

秋日的太行山脉,层林尽染、满目红叶。当红色与太行联系在一起,人们总会想起中华民族复兴史上那段特殊的时光。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1938年6月,当冼星海接过桂涛声写在烟盒上的歌词《在太行山上》,他仿佛看到太行军民浴血奋战的身影——

当时,卢沟桥事变爆发,华北沦陷,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身而出,毅然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在太行山上点燃了抗日烽火,建立起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背后,正是巍巍太行。仅在长治一个市,革命旧址和纪念馆就有500多处。

记者来到坐落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追寻那段血与火染就的民族记忆。

走进展览序厅,迎面而来的是“太行精神,光耀千秋”8个大字。序厅中央,立着8根浮雕铜柱。“这8根浮雕铜柱寓意共产党、八路军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讲解员暴美霞说,“正是共产党唤醒了民众,引导他们拿起大刀、长矛、锄头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

在纪念馆背后的凤凰山巅,一座“八路军抗战纪念碑”巍然屹立。碑体高19.37米,寓意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侧为镌刻着谷穗与长枪的铜质图案,象征着八路军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那段历史。

走近这座四棱形石碑,最震撼人心的是,它背面长达30米的弧形浮雕墙上,刻着抗战时期血洒疆场的八路军将士的名字。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八路军晋绥军区指战员牺牲1.3万多人,晋察冀军区指战员牺牲7.1万多人,晋冀鲁豫的太行区和太岳区将士牺牲1.3万多人。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在吕梁,伤亡军民9.8万余人,占晋绥边区伤亡总数的近4成。抗日战争结束,吕梁人口锐减十几万。

在这片英雄的大地上,涌现出了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共产主义信仰的贺昌、“一身赤胆为革命”的张叔平等仁人志士。他们将个人的生命和财产置之度外,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战友们奋斗前行的路。

2017年6月,在山西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郑重地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他动情地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时至今日,当记者走进秋日的太行、吕梁山区,恍然间醒悟,这两条山脉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它们浸染着先辈的鲜血。正是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怀抱崇高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的牺牲,为这片山河挺起不屈的脊梁。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

为了追寻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记者来到山间的一户民居,找到了当年那段岁月的亲历者——92岁的老人肖江河。

那年,肖江河刚刚10岁。有一天,村里的孩子发现几个八路军战士正在练习攀崖。战士们动作敏捷,身体轻盈,调皮的孩子目睹眼前的一切,不由连蹦带跳地模仿起来。

这一幕,恰好被走来的一位老兵模样的人看在了眼里。他,就是时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随后,朱德来到学校看望这些孩子,提出组织抗日儿童团的要求。年仅10岁的肖江河被朱总司令亲自任命为儿童团团长。

“儿童团刚成立时只有32个人,全是9岁至12岁的学生,其中有8个女娃。不久后,八路军战士为我们送来了红缨枪和大刀,我们就此开始了站岗放哨的日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肖江河 难抑激动,声音也变得有些微微发颤。

如今,当年的儿童团团长已是耄耋老人。6年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他乘坐观礼车驶过天安门广场。

那一刻,肖江河想起了那些并肩战斗的同乡,想起了那些冲锋在前、为国捐躯的八路军将士。“看着眼前的盛世景象,我当时只想对他们说一句话:你们的血没有白流……”肖江河说。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当年约14万人口的武乡县,有9万多人参加各种抗日救亡组织,1.4万多人参军参战,2万多人为国捐躯。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在太行、在吕梁,有多少英雄儿女血洒战场。

临行之际,这位92岁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和我们一同向外走去。

老人年事已高,记者一再相劝不要再送,老人却执意走到门口。他看了一眼记者一行人身上的军装,说了一句话:“送军,一定要送到大门外。”

返程路上,这句话一直在记者脑海萦绕。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在投身抗战、共御外侮的过程中,太行、吕梁儿女竭尽全力地为取得革命胜利贡献着力量。一位名叫牛友兰的群众先后捐资35000块银圆,捐粮两万多公斤,以及大量棉花、布匹等物资,这几乎是他的全部家产……

“估计军事实力时,必须将共军及其潜在民众之中广泛的武装力量考虑在内。”这是日军在“碰”到我军民共同筑起的铜墙铁壁时所发出的哀叹。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一心为了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永远做人民子弟兵,我们的力量在此,底气在此,根基也在此。

两条山脉,一种血脉

从武乡县城出发,记者一行驱车沿着山间公路盘桓回转,不时可以看到山体滑坡,那是前段时间的大雨留下的痕迹。

一个多小时后,记者一行来到了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砖壁村。砖壁村位于太行山腰,背依群山,峰峦环绕,前临深谷峡涧,素有“砖壁天险”之称。站在村口眺望,这里南、西、北三面临崖,仅有一条峡谷小道连通内外;东面靠山,经两道天然壕沟,可进入崇山峻岭之中。

一阵山风吹过,司令部旧址院子里的榆树哗哗作响。80多年过去,当时彭德怀种下的榆树,如今已经长成一株两人合抱的大树。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的指令,就从这个不起眼的院子里发出。

在这里,记者看到一张特殊的黑白照片。照片中,一身粗布军服的彭德怀,背靠战壕,右脚蹬住壕沟前的土壁,双手举着望远镜,仔细观察前方的敌军阵地。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0年10月30日,拍摄地距离关家垴战场不足500米。”讲解员胡启锐讲述着照片背后的故事。

当年,八路军将日军500余人的冈崎大队围困在关家垴高地。这块高地三面断崖,易守难攻。总攻发起前,彭德怀来到一线,亲自向决死队动员,最终击退了敌军。

“我亲眼目睹战友身中27刀,壮烈牺牲。”抗战老兵魏太合是百团大战关家垴战斗的亲历者。当年,他才十几岁,至今他也无法忘记那场战斗的惨烈。

在距离关家垴几十公里外的清漳河畔,还发生过一次著名的战斗——十字岭战斗。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就牺牲在这次战斗中,年仅37岁。

左权牺牲后,他的妻子刘志兰收到他生前最后一封家书。那封写着“再带给你十几个字”的深情家书,却成了临终绝笔。

“念、念、念、念!”信中,左权一再提及对妻子和女儿左太北的思念。出生在武乡的左太北,名字中的“太北”二字正是太行山太北区之意。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1949年,解放军南下解放全中国,朱德特意命令入湘部队,绕道醴陵去看望左权的母亲。

时隔7年,这位年迈的母亲才知道,自己日思夜念的小儿子已为国捐躯,她强忍哀痛,请人代笔,为儿子写下这样的祭文:“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

时隔80多年,漫步在以左权同志命名的山西省左权县,当地农民已全部脱贫,那边是大片大片的光伏电板,这边是成栏成栏的肉牛肥猪。在县城大街小巷上,人群熙熙攘攘,一派繁荣景象,其中一些红色旅游景点和民宿,格外引人注目……

那场带给中华民族浩劫的战争好像已成为历史,但那段灼热的历史从未从我们心中消逝。

当记者再次走进太行山、吕梁山,踩在当年八路军将士踩过的土地上,突然有些理解为什么太行山可以被称作“天下之脊”。

太行山不高,它最高峰的海拔只有3000多米。但这里的村庄,这里的道路,这里的河水,与那抹红色交织在一起,造就了永恒的精神瑰宝。站在太行,眺望吕梁,这两种精神的高度,足以挺起一个民族的脊梁。

版式设计:方  汉、梁 晨

图片摄影:张志远、张  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