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固原将台堡会师,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留下一条壮丽的“地球上的红飘带”。
2006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沿长征路援建112所“八一爱民学校”,弘扬长征精神,支持当地教育事业,回报长征沿线老区人民,在“红飘带”上编织一个个寄托着希望的“同心结”。
2020年,在军地共同推动下,全军部队援建的“八一爱民学校”增加到156所。持续10余年的教育帮扶,为革命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力量。
2021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之际,记者再次走进长征路沿线的“八一爱民学校”。如今,点缀在这条“红飘带”的“同心结”已经与乡村的振兴、民族的复兴紧紧连在一起,孕育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长征路的胜利希望。
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 湖南省凤凰县廖家桥小学
千里连线 边城梦圆
■王 博 王淑海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是沈从文笔下的“梦里边城”,曾经也是“边疆僻地的孤城”。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这个武陵山区深处的国家级贫困县,坚持“扶贫先兴教”,让凤凰县真正“飞出金凤凰”。
位于凤凰县廖家桥镇的廖家桥小学,是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援建的6所“八一爱民学校”之一。自2006年至今的15年间,尽管经历部队调整改革,这场跨越千里的帮扶从未断线。
教育帮扶是未来工程。帮扶之初,军地便达成共识:“援建‘八一爱民学校’绝不仅仅是加挂一块牌子,还应体现军民共建的特色,注入红色文化的元素。”
与平原地区的学校不同,廖家桥小学位于山脚下。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食堂等建筑依山而建,正对学校大门的广场,是并不常见的扇形。广场主席台背后的整面墙,在明黄的底色上绘制着天安门、和平鸽、解放军官兵等形象,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标语以及走廊上悬挂的全军挂像英模画像,都透着浓浓的“八一”色彩。
八一希望教学楼、校园健康直饮水系统、五人制足球训练场……学校基础设施逐步完成升级改造后,部队官兵将关注点投向师资队伍建设。
在部队官兵的协调推动下,2018年起,廖家桥小学与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名校结成帮扶对子,每年组织骨干教师代表实地互访,围绕教育理念、授课方法、教研活动等开展交流学习。
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搭乘航班,2个半小时后直达位于贵州的铜仁凤凰机场;沿高速公路乘车40多分钟,便到达凤凰县城——这样的体验,让来自北京的教师王秋杰感到意外。“一开始我很疑惑,前往湖南的学校为什么去贵州的机场?”到达之后她才发现,机场位于湘、贵、渝三省市交界处,周边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一路上看到很多外地的游客”。
与廖家桥小学老师交流座谈、跟班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分年级学科开展示范课教学、课后帮带辅导……在为期一周的交流活动中,来自北京的老师们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王秋杰给一年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青蛙写诗》,以诗歌为载体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将识字和阅读有机融合。
“课堂教学高效精细,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廖家桥小学副校长陈香萍感慨道,“课后交流时,老师们一一请教平时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了很多难题。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多开展!”
下一步,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计划收集整理学校平时开展国防教育的零散资料,编辑出版一套国防教育校园读本,同时新建校园党史墙、军事文化墙,让红色基因在这所以“八一”命名的学校代代相传。
海军政治工作部 四川省邻水县海军希望小学
山海携手 扬帆远航
■吴宏博 本报记者 钱晓虎 特约记者 莫小亮
“2012年以来,学校共有2176名学生毕业,1231人考入大学,136人参军入伍……”不用查看任何资料,四川省邻水县海军希望小学校长张大成对这串数字烂熟于心,每次提起,话语间总洋溢着满满的自豪。张大成说,海军官兵的帮扶,点亮了华蓥山脚下学生们的成才梦想,也在他们心灵深处播撒下爱党爱国爱军的红色种子。
2006年,海军政治工作部与学校建立对口援建关系,军地共同出资,为学校新建一栋4层教学楼。远远看去,蓝白相间的教学楼就像一艘扬帆远航的船。这艘“船”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勇直舸”。官兵寄语成长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学生,牢记革命先辈光荣传统,勤奋努力学习,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15年助力圆梦,15年春华秋实。从援建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设备器材,到设立“海娃助学金”;从安排骨干教师培训,到协助推进网络信息化教学,学校软硬件条件全面升级,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明星学校”。
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2020年,国家批准设立首个跨省域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为适应新区建设规划需求,县政府为学校重新选址扩建新校区。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为助力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今年7月,海军政治工作部官兵拟制了“打造一块海防军事阵地、帮建一支优秀教师队伍、资助一批家庭困难学生、讲好一堂红色教育课、完善一套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一系列特色活动”的教育援建计划。
教育援建从哪里破题?军地一致认为,引领学校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文化。他们从打造校园文化入手,展开新一轮帮扶。今年暑假期间,海军政治工作部组织海军博物馆布展专家现地指导,军地共同研究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记者在现场看到,学校大门上,军地联合设计的“海军希望小学”校徽格外醒目,校门旁的航母雕塑上,镌刻着“忠诚使命、英勇善战、建功海洋”的标语。红蓝相间的标准化田径运动场、蓝色基调的海娃餐厅、张贴着邻水县革命英烈先进事迹的教学楼走廊,还有正在布展的海防教育室等,当地红色文化与海军文化交汇融合、相得益彰。
“下一步,我们计划以海洋岛礁、海军舰艇命名学校少先队中队和班级,利用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征文活动等开展海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树对国家、对军队、对海军的感情,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张大成说。
记者了解到,海军政治工作部计划安排海军广安舰与学校结对共建,利用海军博物馆、“舰艇开放日”等,组织学校师生开展海防教育夏令营活动,让孩子们走出大山看军舰、看大海,不断增强海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同时,从软件硬件、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倾力支持,努力把学校办成现代教育示范校,呵护更多的孩子们茁壮成长、实现梦想。
西部战区陆军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
红色热土 教育新篇
■本报记者 钱晓虎 特约记者 孙利波 通讯员 陈文鹏
“小河淌着苦咸水,山头长着苦荞麦……”提起甘肃省会宁县,当地群众曾用方言“苦焦”形容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生存环境。
“宏志班”,是会宁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会宁一中”)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开设的班级,历年重点大学高考上线率均突破90%。这片曾经“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土地,上演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
长征路上,会宁县是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地。老区人民倾尽全力支援革命,留下许多鱼水情深的佳话。“学校师生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部队官兵的默默支持。”校长张贵荣说,子弟兵情系老区,始终关注会宁、关爱学子。
2006年,会宁一中成为原兰州军区援建的“八一爱民学校”之一,官兵们持续开展帮扶,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援建的学校图书馆,至今仍是师生读书学习的好去处。2016年部队调整改革,西部战区陆军机关成立伊始,就接过帮扶援建的“接力棒”,多次来到学校实地考察,军地共同商定计划。
2016年夏,一间配备“服务器+云终端”的“云教室”在学校落成,师生们告别已经使用10余年的老旧教学器材。此后几年间,部队陆续为学校建成两个计算机教室,计算机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2020年春节前夕,官兵们再次来到会宁一中。得知高一、高二师生还在使用10年前的投影仪教学,他们很快采购了一批全新的教学一体机。具备电脑、电视、白板、投影等多功能的教学一体机,助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教育是摆脱深度贫困的根本途径之一。战区陆军机关与会宁县4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专门设立教育基金,资助每年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
从入列“八一爱民学校”,到如今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学质量连年攀升,会宁一中已经成为当地的教育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断进步,教学目标也从追求成绩优异向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转变。近年来,部队官兵紧跟学校发展,设立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电子控制技术、剪纸、足球等20余个特色社团,让“山沟沟”里的学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条件。
巍巍耸立的会师楼,纪念着中国革命的重要节点,也见证着军民鱼水情的时代篇章。在长征路沿线,西部战区陆军帮扶援建的一座座“八一爱民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着社会主义接班人。
宁夏固原,隆德县城关镇十里小学的学生们用上了“智慧黑板”、穿上了崭新的校服;青海西宁,湟源县日月藏族乡中心学校教学条件不断改善,60余名官兵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格尔木,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官兵来到新村逸夫小学,为学生讲述英雄故事、开展国防教育……红色火种代代相传。
贵州省军区 晴隆县沙子镇光明小学
纸短情长 感谢有你
■陈 姗 彭秋玭
10月14日一大早,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光明小学校长刘安金走进晴隆县人武部,随身带来的还有厚厚一沓信纸。摊开一看,官兵发现是学生手写的书信。
“没有住校之前,我每天都要起很早、走很远的路上学。现在住校了,不仅可以多睡会儿,每天早上还有热腾腾的早餐。前几天,我们换上了厚厚的冬被,特别暖和!”书信中,学生们用稚嫩的语言讲述学校的点滴变化,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谈起光明小学,晴隆县人武部政委郭位印象深刻。光明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周边村庄。此前,学校没有宿舍楼,许多学生每天上学要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家住得特别远的,每天凌晨5点就要起床,才能赶在上课前准时到校。有时来不及吃早餐,一些学生常常饿着肚子上课。
如何为偏远山区的孩子铺设一条平坦的求学路?贵州省军区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决定为光明小学援建学生宿舍楼,为离校较远的学生提供住宿条件。同时,他们还协调资金翻新学校食堂,为学生增加早晚餐。
“课上,学生们精神头更足了”“孩子们每天按时吃早餐,再也不用饿着肚子上课了”“学生宿舍已经全部更换冬被,晚上再也不冷了”……一条条好消息让省军区官兵十分欣慰。
信中,六年级学生张宏悦写道:“学校距家两公里,之前我都是独自步行上学,上下学需要1个多小时。现在免费住进宿舍,奶奶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安全。每天放学后我还可以参加课后辅导!”
郭位介绍,随着易地扶贫搬迁的推进,沙子镇学龄儿童人数不断增加,学校原有教学楼显得有些拥挤。在修建宿舍楼的同时,省军区还协调资金扩建综合教学楼,并援助了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文体器材等相关配套教学设施。
今年以来,省军区开展“一部一村一校”活动,会同军地有关部门改善帮扶学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重点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点建设。他们还推动国防教育进校园,向学校赠送一批红色书籍,打造红色书屋,同时在“七一”“八一”等节日,组织部队官兵、邀请地方教育专家为学生们上国防教育课,让这所“八一爱民学校”的学生接受优良传统熏陶和国防知识教育。
图①:廖家桥小学学生绘制的图画。王 博摄
图②:2021年9月18日,第21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四川省邻水县海军希望小学学生上国防教育课。吴宏博摄
图③: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光明小学学生手写的感谢信。彭秋玭摄
图④:西部战区陆军为会宁一中援建的机器人活动室。郝 帅摄
制图:扈 硕
数据来源: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