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本报记者 赖文湧 特约记者 童祖静 通讯员 甘兆楠 何 飞

王启鹏走了,给妻子留下了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

热切期盼的全家福,再也等不到了

夜深了,看着女儿甜甜入睡,查慧琴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和迷茫,女儿这么小就失去了父亲,她们母女俩将会面临怎样的人生。

卧室的床头,悬挂着自己与丈夫王启鹏的婚纱照。厅堂里,挂着王启鹏的遗照。

看着婚纱照上甜蜜的笑容,查慧琴清楚记得,那年王启鹏因为有任务不能回家,她便到当时部队的驻地厦门探亲,和王启鹏抽空在鼓浪屿景区拍摄了婚纱照。

往日的一幕幕涌上心头,查慧琴的思绪被拉回到了2016年3月——经亲戚介绍,他们两人相识相知。

初次见面,王启鹏踏实、勤快、细心,打动了查慧琴的心。爱情之花慢慢绽放。查慧琴认定,王启鹏就是她值得托付终身的人。两人于2017年初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他们两地分居,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查慧琴能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丈夫的爱。

一次意外车祸,查慧琴受伤住院。

“当时我没跟他说,因为我想让他过年再休假,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一睁眼,他就守在我病床边。”原来,王启鹏前一天晚上给妻子打电话一直没打通,非常担心,通过家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紧急请假回来了。

回忆起这事,查慧琴心里甜甜的。

平时,她和王启鹏只能通过手机联系,一起聊生活、聊工作,也聊这个温馨小家的未来。查慧琴时常也有怨言,但更多的还是理解和支持。

“我们结婚以来在一起的日子真不多。”查慧琴告诉记者,时间最长的一次就是今年初女儿出生,王启鹏申请陪产假待了近60天。

新生命的到来,让这个小家更加温馨,王启鹏对这个“小棉袄”充满疼爱,抱在手上舍不得放下。为了给女儿取个好听的名字,王启鹏和妻子的哥哥、嫂子三个人围着手机查了一下午。

王启鹏告诉妻子,等女儿长大后要让她学跳舞。两人还商量着等女儿8个月大时,带她到部队来探亲,全家人一起拍张全家福。

“再等两个月,我们就可以拍全家福了。”噩耗传来,查慧琴不愿意相信。她告诉记者,至今还觉得王启鹏依然好好的。因为王启鹏答应过她,等他退伍回来陪她再去一趟鼓浪屿……

悲伤、感怀,在这一刻定格。查慧琴的记忆,犹如一片片花瓣,在秋风中被吹落,撒了一地。

王启鹏走了,留下了悲痛欲绝的家人,他甚至都没能来得及好好地陪一陪襁褓中的女儿。陪护期间,是王启鹏与女儿第二次见面,却也成了和女儿的最后一面。

在战友们眼中,王启鹏一直保持着冲锋姿态——

在平凡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

“虽然是老班长,但他干什么都冲在最前面……”在中士李慧文的记忆里,王启鹏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不仅险难训练带头上,在任务攻坚中也是处处当先锋。

1985年,王启鹏出生在安徽芜湖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中学毕业后当过木匠、做过厨师。入伍后,他刻苦训练,表现出色,第二年就被评为“优秀士兵”。

2012年9月21日,王启鹏光荣入了党。

“其实王启鹏的体能基础并不好,但他很拼。”采访中,班长夏杰告诉记者,王启鹏在任何时候,都能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017年部队改革转隶,已经入伍10年的老兵王启鹏转岗成为一名步兵,被分到旅里的荣誉连队“大功连”。作为全旅有名的“尖刀连”,对体能、技能要求很高,这对王启鹏是严峻的考验。

“有差距那就加班练,争取早日迎头赶上。”那段时间,王启鹏每天“三个一百”雷打不动,每晚熄灯后都去健身室“开小灶”;为了提高射击成绩,他主动与连队的射击尖子简蕾结成“互助对子”,苦练射击技术……最终,短时间内,他在新专业领域实现了从及格到优秀的跨越。

2020年,旅炮兵营换装。作为一名老驾驶员,王启鹏主动换岗交流到炮兵营。他加班加点学习装备知识,三个月后就作为驾驶员兼弹药手随队参加演练,首次实弹射击就打出“开门红”。

在时任军需营房科长刘云鹏的印象中,即便已得知病情很严重,王启鹏还是对他说:“出院了就要赶紧训练,已经落下很多了,工作也落下了不少……”

“哪怕是病倒前的那一刻,他依然保持着一名军人的初心与本色。”刘云鹏告诉记者。

跟随连队移防后,新营区很多生活设施不齐全,王启鹏利用自己的木工手艺帮助营连修理营产营具,主动参与了几个营的壁橱、书桌和厕所隔板的修缮工作。旅里组建了业余木工集训队,王启鹏被任命为班长,专门负责制作班级使用的壁橱。

“在生活中,王启鹏是一个十分节约的人。”李慧文和王启鹏在一起相处三年多。在李慧文印象中,王启鹏除了买生活必需品外很少花钱,平常最大的开销就是在网上淘木工工具。

一套好的工具往往价格不菲,但王启鹏买起来毫不犹豫。他对李慧文讲:“这个钱不能省,只有好工具才能确保加工精度,做出来的‘活儿’才能让大家满意。”

生命中,你永远无法预测,明天和意外谁最先到来。

“那天下午起床后,王班长还主动跟我们一起打扫卫生。”王启鹏晕倒在地时,李慧文就在边上。他至今都不愿相信,好端端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

王启鹏的逝去,对于战友们如同一次猝然的心灵撞击。

“虽然是在一个平凡岗位上,但他踏踏实实、老老实实、扎扎实实,一直在奋斗中前行。”刘云鹏告诉记者。

大爱无疆,捐献器官成为一名战士最后的奉献—

让温暖的光,去照亮更多的人

王启鹏当兵14年,除了去年春节家属生小孩休了一次过年假,其余春节他都是主动谦让,让更有需要的战友回家和家人团聚。

“他就是这样,心里总想着别人。”指导员何军锋告诉记者,工作认真、为人善良是王启鹏一直坚守的人生态度。作为一名有着近10年党龄的老党员,王启鹏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王班长是个乐观的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给我们加油鼓劲。”战士程凯已经退伍两年,但在他的回忆里,王启鹏助人为乐、关爱战友,大家都愿意跟他玩在一起、训在一块。

既是个好兵,更是个孝子。“虽然回来时间不长,但只要一回来,就会忙个不停。”王启鹏的二姐夫何先果回忆,王启鹏对父母非常孝顺。当兵14年,虽然不能常陪在父母身边,但他每次探亲回家都会把家里的水龙头、电路等大小问题通通修好,包括邻居家如果有需要,他都会热心帮忙。

王启鹏对家人的爱还体现在润物无声的细微处。为了不让妻子和母亲担心,6月13日晚上,当时还清醒的王启鹏只是悄悄地给何先果发了个消息:“姐夫你来给我签个字,我要做个手术。”

“6月14日的第一次手术还算顺利,王启鹏的状态也逐渐变好,在重症监护室住了4天就转到了普通病房。”何先果告诉记者,就在大家以为王启鹏即将康复时,没想到他却在6月23日早上突然病情恶化。

“这是启鹏的遗愿。”当得知王启鹏的生命无法挽回,家人们开始商量是否捐献遗体器官。王启鹏的姐姐说,王启鹏生前一直希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器官捐献也秉承了他一贯的心愿。

“立立(王启鹏小名)当了这么多年兵,现在还能帮助这么多人,他一定也会高兴的。”王启鹏的母亲两年前刚失去了丈夫,现在又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这位65岁的老人强忍着悲痛,选择遵从儿子的生前所愿,对捐献器官事项点了头。

经过问询医生,第二次手术后,王启鹏每天只能靠呼吸机、营养液维持生命体征。令人惊奇的是,在病床上坚持两个多月,除了脑死亡外,王启鹏的其他身体器官基本完好。

“他是在同命运做抗争,他是在等待有缘人来和他完成生命的接续。”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医院,妻子查慧琴眼里噙着泪花签下了字:“他一定会同意这个决定的,去帮助和挽救更多的人。”

8月24日上午,捐献手术前,从监护室到手术室这段长约100米的距离,是亲人们陪王启鹏走的最后一段路。

医院的医护人员、王启鹏生前所在的部队官兵、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都来了。一簇簇绿色的康乃馨、一把把代表新生的小雏菊,轻轻地放在他身上。

王启鹏6个月大的女儿被妈妈紧紧抱在怀里。她用稚嫩的小手握着小雏菊,在妈妈帮助下,将花儿放到“熟睡”的爸爸身上。小小的她并不知道,这是她最后一次靠近自己的爸爸。

现场的工作人员,记录下了王启鹏和女儿的最后一张“合影”。等她长大懂事了,妈妈会让她明白:爸爸是一名军人,是一名战士,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使命与诺言。

图①:王启鹏新兵时照片;

图②:王启鹏生前战友微信朋友圈截图。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