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一颗流星划过,留下一道璀璨光迹。
当一个鲜活生命如流星般陨落,它照亮的或许不仅是片刻黑暗。它会擦亮一束心火、点燃人性的光辉,在世人心中留下永恒的记忆。
时光如水,并非所有逝去的生命都能被世人所铭记。有时,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的是人们的记忆,就像一部电影台词中说的那样,“请你记住我,我将永远活在你的心里”。
假如流星有生命,是不息的精神让生命永恒。在价值的天平上,永恒是一种企盼、一种希冀,甚至是一种追求。在现实生活中,永恒也可以是一次选择、一种取舍,这取决于一个人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上升到精神维度,永恒代表着一个“刻度”,是人们攀登或奋斗后,希冀抵达的一种价值海拔。
两个多月前,浙江杭州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一位陆军战士的一次“选择”,这个如流星般逝去的生命,被赋予了不可磨灭的价值刻度。
这是一位35岁的四级军士长,名叫王启鹏。今年6月,他在执行任务时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并被诊断为脑动脉瘤破裂。经过了60多天抢救,他曾一度恢复意识。但命运还是表现出无情的一面,年轻的他最终离开了我们。
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家人遵从王启鹏的意愿,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捐献他的心脏、肝脏和肾脏等5种器官,用生命挽救生命。
让生命延续,是每个人的美好期许。当生命一旦如流星般陨落,留下的不仅仅是无尽的悲恸与遗憾。
这位入伍14年、党龄近10年的军人离开这个世界的那天凌晨,经过5个小时手术,他的心脏在一位濒危患者的身体里再次搏动;当温暖的血液,通过有力跳动的心脏,让那位患者再次迸发出生命的火花时,那个“美好期许”成为了现实——王启鹏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生命生生不息,幸运的不止一人。
又是一个明媚清晨,接受王启鹏器官捐赠的患者们,缓缓睁开了双眼,沐浴着温暖阳光,聆听鸟儿轻啼。这样的患者,一共有5位。按照器官捐赠的双盲规定,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余生将与一位军人的逝去紧紧联系在一起。
5位患者的家人分别给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每个人都由衷地向捐赠者表达内心的感激。
听说这一消息,查慧琴流泪了。她想起几天前的深夜,自己伏在病床一侧流着泪、紧握着丈夫王启鹏的手,看着爱人用最后一丝力气表达最后的愿望。“这是他的选择。”这位坚强的军嫂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尊重丈夫最后的决定。
“他活在我和孩子心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记住他。”这是查慧琴所理解的“永恒”。
在得知丈夫捐献的器官全部移植成功后,她抱着刚满半岁的女儿来到丈夫的遗像边,轻声告诉小家伙:“这是爸爸,他叫王启鹏……孩子,爸爸在我们心里。”
永远记得,也是王启鹏连队战友们的“选择”。那段日子,战友们觉得他没有离开。他的宿舍床铺,每天都有人整理;在队伍中,有人替他答“到”;在学习室,他为战友制作的桌椅和板凳,全部被刻上了“王启鹏制”的字样。
国庆假期,查慧琴给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发去一则短信,请她向那位接受王启鹏心脏捐赠的患者转达自己的问候:
“请一定要好起来,谢谢您健康平安,请您一定要好好的!”
摁下发送键那一刻,她的眼泪已决堤。那一瞬间,她仿佛听到了丈夫的心跳声,看到丈夫就在远方灿烂地笑着,就像他们初见时的模样——那一刻,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假如流星有生命,那一定是永恒的生命。”查慧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