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长征都是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精神富矿。作为军事题材影片的创作主力,八一电影制片厂自1952年建厂以来,拍摄了20余部长征题材电影。一代代军影人用光影再现了先辈们的牺牲奉献。
在1952年至1966年期间,八一电影制片厂共拍摄了三部长征题材电影:《万水千山》《红鹰》和《突破乌江》。三部影片初步形成了长征题材电影创作的三种叙事模式:全景式再现、戏剧化创作和小分队模式。
拍摄于1959年的《万水千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献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创作的电影,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部长征题材影片,开创了全景式展现长征历程的叙事模式,为后续长征题材乃至军事题材电影创作提供了一种叙事范例。《万水千山》讲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的战斗历程,全景式展现历史全貌,上映后广受好评。
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了两部长征题材电影:《红鹰》和《突破乌江》。《红鹰》以红军长征为背景,讲述红军女医生和藏族同胞团结一致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的故事,开创了八一电影制片厂长征题材的戏剧化创作类型。《突破乌江》讲述了红军先头团强渡乌江,保证大部队向遵义进军作战的故事。影片中出现的小分队模式,成为后续长征题材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经典模式。
1976年拍摄的《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是一部以电影形式拍摄的舞台艺术片,用以向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献礼。这是一组全景式展现红军长征历程的声乐套曲,影片创造性地运用电影化的手法,采用实景与布景相结合的手法,加入一定的故事情节来烘托演唱部分。
此后1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了5部长征题材电影:《万水千山》《红线》《四渡赤水》《祁连山的回声》《草地》。
1977年翻拍的《万水千山》保留了全景式再现长征全程的故事主体,不同于1959年的版本,这是一部以电影形式拍摄的舞台艺术片。1983年拍摄的《四渡赤水》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摆脱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影片。其采用的“中央指挥部——前线指挥所——前线”三层空间叙事模式对后续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题材大片的创作具有先导意义。1984年推出的《祁连山的回声》和1986年创作的《草地》是两部小分队模式的长征题材影片。其中,《草地》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第一部着重描写过草地的长征题材影片。编剧王愿坚用细腻的笔触聚焦小人物的心理状态,影片拍摄手法平实,以情动人。
进入新世纪后,八一电影制片厂锐意创新,采用多角度、多维度的创作方法重新演绎这一伟大征程,推出了10余部长征题材影片。
2006年上映的《我的长征》以主人公王瑞的成长为主线,通过孩子的视角,展现长征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是一部全景式展现长征历程的影片,创造性地采用小红军战士的视角,以个人化、亲历者的角度,表达出“跟党走、跟着毛主席走”的思想内核。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了《勇士》《大会师》《生死96小时》三部影片。这些影片沿袭了长征题材电影的叙事模式,又各有探索,呈现出新时代百花齐放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