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光荣的红炮连,巍巍井冈山是我们的摇篮,曾送残阳渡赤水……”这是第80集团军某旅红军炮兵连的连歌。
1935年5月25日,抵达大渡河的红军为了开辟道路,决定强渡大渡河。在战斗中,担负先头作战任务的第1团组成17人先遣队,乘坐一条小木船向对岸率先强渡。敌人的子弹如火舌般喷射而来,“十七勇士”刚刚靠岸就被敌军火力压制在滩头,前有敌军精锐扼守所有渡口,后有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穷追不舍,形势迫在眉睫。
千钧一发之际,指挥战斗的团长杨得志急令赵章成开炮支援。在没有炮架和瞄准镜的情况下,面对仅剩的三发炮弹,赵章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只能凭经验技术来射击。
生死时刻,只见他卷起衣袖,平伸手臂,竖起拇指,目测方向、标高、距离,开始射击。第一发炮弹准确击中竹林中的敌人,打得敌军措手不及,当敌人准备再次冲击时,第二发炮弹在反扑的敌群中炸开了花,第三炮则打向小村庄中的敌人,炸乱了敌军的队形,使敌人溃不成军。
“十七勇士”乘胜追击,占领有利地形,打得守敌四处溃逃,成功夺下了渡口,留下了“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佳话。这三发炮弹,在决胜时刻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因此被载入我军炮兵史册。
英雄的连队,英雄的兵。走进该旅红军炮兵连荣誉室,一门山炮陈列在展厅的中央。炮口微微生锈,炮身上布满岁月的划痕,但不留一丝灰尘,犹如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兵,默默鼓励着后人。连队指导员邢少军说:“这门炮代表着不惧强敌的战斗精神,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复杂的情况,我们都要打好每一发炮弹。”
英雄远去,精神永存。近年来,该旅把年度岗位练兵比武擂台摆到演训一线,官兵围绕百余项专业技能,在演训场上同场竞技,创破多项纪录。同时,他们还结合战斗力生成需要,区分不同方向、课题、人员先后展开实兵实弹演练。在演训任务的牵引下,持续掀起岗位建功和群众性练兵热潮,广泛开展“赵章成”杯军事比武和百次操作无误差活动,坚持从难从严开展训练,在实战化背景下锤炼和摔打部队。
编辑手记
■徐亚军
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英雄精神迸发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必须始终聚焦练兵备战,持续激发官兵精武热情,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上见成效。唯有聚精会神抓实备战打仗工作,把“战”字刻在心头,持续强化“随时准备上战场”的使命意识,才能锻造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刀尖铁拳。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砥砺锋刃永远在路上。只有本领过硬,才能不惧一切困难挑战,在关键时刻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广大官兵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严格按照实战要求从难从严练兵备战。只有对自己的短板弱项扭住不放、持续用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苦练精练,才能扎扎实实打牢基础,练出更强大的战斗力。
狭路相逢勇者胜。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血性胆气的比拼。敢于亮剑、勇于胜利,是我军血性胆魄的集中体现,也是战胜敌人的力量源泉。一代代革命军人正是靠着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压倒的伟大气概。广大官兵要从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始终保持高昂士气和良好状态,面对现代战场态势的多变与不测,临阵不乱、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永远保持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
新的长征路上,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更需要用红色基因和英雄精神激励广大官兵,使广大官兵自觉坚定理想信念、苦练打赢本领、锤炼过硬作风,用胜利捍卫荣誉,用成绩续写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