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习近平
这里曾被称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滹沱河向东涌流,在太行山前打了个弯,造出一块土地丰沃的冲积平原,将这座静谧的村落环绕其中。
这里曾是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小山村里发出的一封封电报飞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场,指挥着前线的千军万马。
这里曾被赞誉为“中国命运定于此村”,全国土地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六条规定、“两个务必”……壮志满怀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此地出发,赴京“赶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里是西柏坡——70多年前,新中国便是从这里走来,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也由此成为共产党人乃至所有中国人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小山村迎来东方红
太行山脉青青,一如多年前般沉静葱郁。秋日到访此地,岗南水库与西柏坡村毗邻坐落,秋风吹拂水面,泛起粼粼波光。
记者耳边仿佛响起了《巍巍太行》悠扬的曲调,思绪穿过悠悠岁月,追寻着那段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
“你不是一个静止的高度,你是一座隆起的山峰。从这里走出了多少英雄儿女,在一个小山村照亮东方红。”
70多年前历史中的西柏坡村,已随着水库建设而淹没。1958年,为根治滹沱河水患,国家兴修水利工程,在平山县修建了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岗南水库淹掉了坐落于西柏坡村的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的村民也从稻香鱼肥的滩地搬上了山岗。
当年,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时,乡亲们回家发现除了几个猪圈被填平,磨盘、鸡窝、梨树、柿子树……都原样保留着。
近十年后,迁村前夕,乡亲们顾不上自己的房屋,将中共中央旧址的房梁、门槛一根不少地拆下运到山上,原样重建了如今的“中央旧址”。
鱼水情深,在岁月中无声沉淀。
走在今日西柏坡错落分布的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故居”时,记者忍不住询问讲解员,当年中共中央建起围墙,对外称作“工校”,可围墙里还有村民在生活,他们是否真的不知道这里是解放军的最高指挥机关,不知道这里住着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
记者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或许,乡亲们都知道,却心照不宣地保守着这个公开的秘密。
一位美国记者在探访延安时曾这样写道:“在延安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中国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这些都是口号,但又包含着比口号更深的含义,代表着一种极深的感情,一种最终的信念。”
1947年7月,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共产党把土地还给了老百姓。1948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进驻西柏坡,共产党的领导人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出现在这个小村落,用着拼凑的桌椅、缴获来的沙发,有的甚至睡在板凳搭起的木板床上。
正如当年在西柏坡一带流传的民谣所唱:“陕北过来一颗夜明星,夜里走路亮堂堂……”真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党,才会赢得人民真心的拥戴和追随。
从西柏坡到新中国
毛泽东故居前,楸树枝叶洒落的光影映在安放磨盘的圆台上。记者伸手抚摸石磨之时,触感微凉。
当年的五大书记,也曾触碰过这盘石磨。
在这座磨盘上琢磨、修改、写就的一封封电报,在“嘀嗒、嘀嗒”的发报声中飞向白山黑水、江河湖海,铸就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传奇。
相隔不远的中央军委作战室,3个科室的作战参谋挤在大约30平方米的土砖房中——1部电话、2张地图、3套桌椅,就是屋子里的全部家当。周恩来曾说,我们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只发电报。”
驻守西柏坡期间,毛泽东共起草发出408封电文。当记者走进西柏坡纪念馆的“电报长廊”,墙上一封封标志着万分紧急的4A级电报满布涂抹痕迹,显露出决策的曲折与审慎。毛泽东标志性的字迹如刀劈斧凿般印刻在长廊上,也印刻在了遥远恢宏的战场,印刻在共产党克服阻碍、坚定前行的道路上。
在进驻西柏坡的10个月中,党中央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两个务必”的号召……风云激荡间,中国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近代中国历经百年漫漫长夜,终于在这里撕开黑暗,走向黎明。
朴素而庄严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两面党旗挂在深红的幕布之上,屋中桌台陈旧、沙发花色不一、长椅木色古朴。穿行其中,记者恍惚间像是回到72年前,看到了会议现场——阳光透过窗棂,微尘飘浮在空中,略显粗糙的扩音设备夹杂着不规则的噪音,将毛泽东的话音传递到每一位参会人士耳中: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72年前的中国共产党秉承着“两个务必”的精神从这里出发进京,赶赴全中国人民的大考。
走出旧址时,窗外院墙的爬山虎叶藤上,已然泛起深红。那红色宛若西柏坡精神流淌的血脉,今日今时仍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与力量。
“赶考”永远在路上
1949年3月23日,西柏坡阳光明媚。
村前屋后大大小小几百辆汽车,从西柏坡村一直延伸到十几里外的河滩……这天,是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的日子。
临行前,毛泽东望着连绵巍峨的太行山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经行唐、曲阳、唐县,夜宿淑闾(今淑吕村);过保定、徐水、定兴,傍晚至涿县(今涿州市)。3月25日凌晨2点半,毛泽东一行在涿县转乘火车,径直赶赴北平清华园站。
探寻到“赶考”队伍进京的行迹,记者决定乘汽车从西柏坡赶往涿州,沿着车队当年的路线重走一遍“赶考路”。
柏油铺就的高速路平坦畅通,车窗外的景色飞快向后掠过,“赶考”队伍2天的行程,今日走来,仅仅是3个多小时的公路之旅。
华北平原一望无垠,收割过的土地满布秋日气息,偶尔有太行山脉坚硬的石山蜿蜒而至,深绿的灌木在山石缝隙中延伸。72年前,“赶考”车队也曾穿过同一片平原,望见同一座山峦,只是那条道路远比我今日更为颠簸崎岖。
到达涿州时已是夜幕笼罩,记者径直赶往涿州东站,搭乘高铁返京。
当年“赶考”的火车专列行驶了3个多小时,才在晨光熹微时抵达北平,而记者在20多分钟后踏上北京的地域时,夜色还未来得及变得更深。
西柏坡纪念馆里,存放着一张泛黄的《人民日报》,记录了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当记者坐在和谐号里,见到车厢中形形色色的乘客悠闲小憩,明亮的路灯连缀成夜色中的星河,车窗外的高楼亮起温暖千家万户的灯火,车厢前红色的车速标识从170km/h下降,在停靠站台时归零……不知遥远年代里,那些乘着蒸汽火车奔赴北平的“赶考人”们,是否也曾望着车窗想象过今日的画面。
当年他们梦想建设的“新世界”,记者已经见到了。
72年过去,滹沱河上蓄水筑坝,治好了经年水患;在红色旅游带动下,革命老区平山于2018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2020年7月3日,名为“西柏坡号”的科普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向人民交出了“赶考”路上的一份又一份答卷。
岁月见证,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习近平主席的那句话仿佛在耳畔回响——
“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图片来源:新华社、资料图片、武警河北总队石家庄支队
版式设计:方 汉、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