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大地,绵延群山环抱下,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犹如一块棱角分明的白岩,矗立在赣水之滨。
金秋时节,江西省军区组织官兵前往纪念馆参观,探寻留守红军坚守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密码。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为牵制敌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中央苏区万余名红军将士留在苏区坚持战斗。”曾参与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筹建工作的大余县人武部政委林志为向官兵介绍,“那时,每一名留守苏区的红军将士都做好了赴死准备。”
1934年10月,金桂飘香的季节,时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带领留守苏区的红军将士们在于都河上架起座座浮桥,护送主力部队离开苏区。
“弟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纪念馆内,刘伯坚手写的遗书让官兵读来不禁动容。
“这位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共产党员,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时殊死抗争,不幸受伤被俘。惨遭杀害前,他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林志为介绍。
“在南方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牺牲了许多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其中包括瞿秋白、何叔衡、贺昌、毛泽覃等人……”纪念馆讲解员袁蕾带领官兵来到一张巨幅黑白照片前。
身穿中式对襟衫、抵膝布短裤,黑线袜、黑布鞋……这是瞿秋白就义前留下的影像。
“即便身在敌人晦暗的监狱中,瞿秋白依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临终前写下‘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表达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袁蕾说。
“留守苏区的红军将士缺衣少粮、深陷重围,依然坚持斗争,不仅有力抗击了进犯的敌人,保持了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保存了革命火种,还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提供了战略掩护和支援。”在一幅反映游击战争敌我态势的地图前,大余县史志研究室负责人朱常娓娓道来。
回望红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官兵陷入沉思。
“1937年,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号令一出,留守苏区的红军将士们走出深山,直奔抗日前线。”参观结束,大余县民兵孟庆茜深受教育、备受鼓舞。她说:“让出发就出发,让留守就留守,红军前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听党指挥’。作为老区的一名民兵,我要自觉当好新时代红军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