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土城这个名字,是因其在红军长征中被烙上的红色印记。但土城究竟什么模样,我却一无所知。秋日,我怀揣好奇和景仰之情,走进了土城。
土城静卧在青山怀抱中。我远远地就能望见山坡上“千年古镇,四渡赤水”8个大字,感觉悠悠古韵飘然而至。
一条日夜奔腾的赤水河从古镇的前面流过,述说着土城源远流长的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古置滋州,元末明初,当地居民在改建房屋时,发现大量用泥土建房筑城的墙基,故称“土城”。
古镇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高低错落,似一幅青灰色的山水画。站在高处,只见片片鱼鳞瓦层叠,排列有序,就像一群燕子欲展翅飞翔。马头墙、屋脊、廊檐……尽显风姿。
街巷石板铺砌,随地势高低起伏。台阶曲折迭进,被磨得光溜溜的,充满特有情调。房屋多为一层,有的是石结构,有的是木结构,有的是竹结构,也有的是石木竹混搭而成,看上去很随意,却充满智慧。偶尔见到土墙,这倒应了土城之名,不免让人多看上几眼,斑驳的墙体似乎饱藏千年沧桑,留给后人感怀。门窗、格扇、挂落,雕刻着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几处大户人家的院落,清新典雅,显露出黔北民居“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的风格。
老街两边时不时见到与红军有关的标牌,诸如土城会议会址、红军总司令部驻地、女红军街等,一下子将我带入那段硝烟弥漫的长征岁月。
土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川黔锁钥”之称。早在明万历年间,周围的山上就修建了四大军事屯堡。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进占土城不久,川军就尾追而来。红军本想利用有利地形,在青杠坡一带歼灭这股敌军。不料情报有误,敌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增援,双方呈胶着状态,战斗十分惨烈。军委紧急召开会议,决定改变行军路线,渡河西进,避开强敌,从而揭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红军以土城浑溪口为主要渡口,一渡赤水,写下了被誉为军事史上神来之笔的第一笔。
如今,在这片青山绿水间,有四渡赤水纪念馆、土城渡口纪念碑、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等,无不铭刻着红军的印迹。青杠坡上,雪松苍翠,绿树环绕,鲜红的三角梅朵朵绽放,3000多位红军战士长眠于此。矗立在坡顶的纪念碑,永远铭记着英烈的事迹。
街巷曲折幽深,商铺一家挨着一家,外面或挂着红红的灯笼,或飘着各式店旗。镶嵌式门板,开合方便,也留下了红色的记忆。当年红军进入古镇时,街上挂满红旗,贴满欢迎标语。一渡赤水需架设浮桥,百姓们纷纷捐出门板,支援红军。
巷子深处传来吆喝声,使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久远的过去。店铺大都是传统作坊,有的经营千年传承的老酒,有的卖苕汤圆、黄粑、苕丝糖等土特产。古镇人利用自己生产的红苕、糯米、花生、蔗糖等原料,通过蒸、煮、炸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的苕丝糖,尝一口,满嘴留香。
每走一段就能见到“土城十八帮”字样,有盐帮、船帮、马帮,也有米帮、药帮、酒帮等,这些古迹遗存,写满遥远的故事。这里曾是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商贾云集,甚是繁华。
即将走出镇子之时,可见一座老石桥下溪水潺潺,与光阴一起缓缓流淌,却带不走千年的历史积淀,更带不走古镇的红色记忆。一棵300年的黄桷树歪斜在桥头,枝丫上挂满红丝带,这是结婚新人们的祈福。习习秋风中夹着缕缕温情,我看着眼前聊天的老人闲适恬静,嬉戏玩耍的孩童天真多趣,幸福之感溢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