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沧海桑田,人类凿凿有据、历历可考的战争竟有1.4万多起,累计的和平时光不足300年。“兵凶战危”令“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丰沃的征战史也为人们透视战争、备战研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视角。
历史中为什么蕴含着制胜未来的密码?换句话说,打通向后看与向前看之间壁垒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回望渐行渐远的狼烟征尘,克劳塞维茨曾喟叹:“由于较远年代条件的不同,作战方法也不同,因而对我们来说较远年代的事件的教育意义和实际意义都比较小。”
很可惜,虽为军人,克氏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而与他几乎同时代的马克·吐温却发现“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有惊人的相似”!在魔幻诡谲的外衣下,战争始终蕴藏着不易为外人道的规律。如果不涤尽尘沙、登高望远,你很难发现潜藏于纷繁芜杂下的那根细细“红线”。
知战、胜战始于战例。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别人怎么打仗,是学习战争艺术的最便捷手段。战例中蕴含着丰富的战争辩证法,从秀孔武、角体力的冷兵器时代,到大兵团、拼钢铁的机械化时代,再到体系搏杀、信息决胜的信息时代,进而演进到今天争夺制脑权、制数据权的智能化战争,千百年来,战争形态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但内核要旨却穿越古今、历久弥新。如战争本质始终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性质的行动”;制胜的关键因素是人不是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血性胆气始终是“压倒敌人的最后一根稻草”,等等。透过战例这架多棱镜,后人能够切身感悟到超越时代的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更加笃定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坚信与持守。
战例是一窥战争堂奥的有效途径。叶剑英元帅曾强调:“学战史、学战例,是学习战役、战术的最好的方法。”我军已四十多年没有打大仗了,承平日久的环境下,缺乏战争体验和战争经验,警示我们更要注重从中外古今战例,尤其是我军以劣胜优的经典战例中汲取打赢的智慧和力量,知古鉴今、继往开来。舍此,备战研战将失去科学的准绳标尺。
复盘战例是深化战争“预实践”的有力抓手。战争无论走到何时何地,军人始终且必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危险环境中,通过打胜仗去挣得生存、赢得尊严。“不确定性”永远是战争之魔,是克劳塞维茨眼中挥之不去的“迷雾”。从这点讲,“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历史反复证明,“庙算”无论多寡,当战争真正降临,“意料之外”始终存在,这也是战争博弈最奇妙所在。时代变了,战法变了,装备变了,战场也变了,但战争带给军人的心理冲击和精神震撼,却是相似的。在有我无敌的战场上,面对稍纵即逝的战机,承受排山倒海的压力,先人们向死而生的决绝、破局解困的巧思、排兵布阵的神机、凝心聚力的感召等,蕴含在波澜壮阔的战册中,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战例研究绝非“故事会”,本质是一种严肃的军事活动。战争是残酷的,每一场胜利的背后都浸染着鲜血和牺牲。必须以严苛的标准来审视、解剖和评价,既通览全局又突显细节,既突出“事理”又注重“数据”,道器并用、理技融合,反对一切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战争年代我军有一个良好传统,每打完一仗,都要开展扎实细致的总结,条件允许的还要重返战场现地,逐一复盘战斗过程,通过条分缕析细节,常常能发现不易察觉的问题和管用实用的战法。这种现地教学直观强烈、切中要害,往往能迅速提高一支部队的战斗水平,这也是我军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精髓。当前,面对复杂的军事斗争准备任务,我们更需扎实深入地研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史战例,赓续传承好人民军队的胜战之道,体悟把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萃取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战略方针和作战指导艺术,砥砺创新,完善提高。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运用之妙、镜鉴之要在于掌握克敌制胜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旨在破解矛盾问题的站位与角度;观点,旨在解决如何认识、如何判断、如何决策等问题;方法,即找到下手处。学习战史、复盘回溯,关键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置身于当年搏击的战场,思考过去为什么这么打,观照今天能如何打,探索明天该怎么打,进而让思维境界、视野格局、智谋机断、指控艺术等在加压重塑中得到洗礼淬炼。
“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必须看到,再深刻的理性检讨、战例反思也不能代替实践本身。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面对未来已来、过去未去,我们既需要在重温既往与砥砺现实中找到平衡点,从金戈铁马入梦来中捕捉先贤决战决胜的智慧闪电,又需要勇敢地投入斗争实践中去,检验创新、磨砺锻打斩妖降魔的利剑,涤荡气吞万里的勇毅胆魄,悟胜战之道、强必胜信念、练伏虎本领、建不朽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