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漠,丝路梨城。
8月22日至9月4日,“国际军事比赛-2021”中国库尔勒赛区,来自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埃及、乌兹别克斯坦、委内瑞拉、越南等7国的18支参赛队围绕“苏沃洛夫突击”步战车组、“晴空”便携式防空导弹班组、“安全环境”核生化侦察班组3项比赛展开激烈角逐。
戈壁论剑,巅峰对决。中国参赛队共斩获8个单项第一、3个团体第一,包揽库尔勒赛区所有金牌。
截至目前,中国陆军已4次承办这一国际性赛事。回望刚刚散去的赛场硝烟,许多官兵已经走出胜利的欢声笑语,对这一段不同寻常的参赛经历进行复盘与反思。
多国军人同台竞技、互学互鉴,身处其中的官兵视野进一步开阔,训练观念受到冲击与洗礼,对下一步实战化训练、甚至对未来作战,都有了许多深入的思考。
只有认真总结比赛背后的经验,才能收获比金牌更宝贵的成果。从库尔勒赛区眺望未来战场,我们看到了什么?
引入别人探索的,融入自己思考的——
实战化练兵不能人云亦云、照搬照抄
同样的比赛项目,中国赛区的障碍设置竟然有50%与俄罗斯赛区不同……在“安全环境”核生化侦察班组比赛现场采访,裁判长助理、陆军防化学院副教授冯正超无意间说出的一个数据,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安全环境”核生化侦察班组比赛是防化专业和竞速越障相结合的综合性竞赛项目,主要利用两条3.75公里的闭合赛道完成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机动驾驶、化学侦察、辐射侦察、洗消作业等内容,考察实战条件下防化兵的综合技能。
冯正超不仅参与了历届“安全环境”项目比赛,还参与了该项目在中国的比赛场地设计与建设。
他带着记者攀上该项目第一个障碍——陡坡。陡坡的坡度达到了25度,车在上坡时只能看到天,18米的上坡路只能“盲开”,对参赛队员的心理素质、驾驶技能都是不小的考验。冯正超介绍,当时增加这个障碍的主要考虑就是实战条件下不只有平原,还有山地、丘陵等地形。
在通过人员火力突击区时,参赛队员需要穿过长约4米、直径0.6米的短洞。这个障碍是中国赛区独有的,主要考察参赛队员身体灵活性和极限越障能力。中方在建设场地时,认为防化兵在战场上可能需要钻过狭小空间执行任务,增加这个障碍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防化兵实战水平。
雷场通路在俄式障碍里是直线设置,而这里是弯道设置;俄式赛道上没有车辆掩体,增加掩体后更接近战场实际……3.75公里的赛道走了一圈,记者发现这个赛场有些障碍源于俄式障碍但又区别于俄式障碍,有些则是俄式障碍里没有的。
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我们认为作战理念和实战标准应该是不断丰富、不断变化的,不能瞄着外军既有的‘靶子’进行训练。”冯正超介绍说,在赛场设计阶段,我方就基于全域作战的实际,没有照搬照抄外军已有赛场,而是综合考虑了未来作战的环境、人员以及装备,对赛场障碍设置进行了更新完善。最终形成的建设方案,也得到了外军认可。
这一“升级”理念,在“晴空”“苏沃洛夫突击”等赛场也都有体现。冯正超告诉记者,俄罗斯各个国际军事比赛所用场地建好之后,也结合俄军近年作战行动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升级改造。
对此,“苏沃洛夫突击”项目裁判长曹和先有自己的见解:“战争形态不停演变,我们不能照搬照抄既有经验。只有引入别人探索的,融入自己思考的,在变化中使训练内容与作战任务相一致,条件设置与战场环境相一致,训练标准与作战要求相一致,才能探索出实战化练兵之路。”
分享现有的绝招,超越现在的自己——
实战化练兵要胸怀大格局、具备大视野
在库尔勒采访,记者发现中方参赛官兵经过反复探索,在每个项目上都有一些独到的训练心得。有的大幅缩短了比赛用时,有的进一步提高了射击精度……这些都是提高成绩的高招。
“我们的绝招,敢不敢分享给外军?”记者问出了一个略显“刁钻”的问题。或许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国际军事比赛是军事交流的舞台,理应相互学习借鉴,但是比赛成绩、名次事关军队、国家荣誉,贡献自己的绝招,意味着对手成绩会快速提升……
冯正超说,他的确想过这个问题,但官兵们早已用实际行动作答。
在一次适应性训练结束后,外军参赛队一位领队对我方参赛队的一项成绩提出质疑:“这不可能!”他依据侦毒管与毒剂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时间,以及侦毒步骤中的观察、判断、记录等环节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我军参赛队员不可能仅用30多秒就完成随机设置在50米道路上的3种毒剂的判别。
此时,我方人员没有过多解释,而是让外军参赛队教练员随机布设毒剂,同时安排现场录像,而后找来我方替补队员在同样的赛道上进行侦毒,结果耗时仍为30多秒。
围观的各国参赛队员惊讶地鼓起了掌。此刻,他们心里又有了一个更大的问号:中国参赛队员是如何做到的?
“秘诀就在于第一步观毒!”侦毒专业教练员宋伟介绍说,他们在训练的时候,会把毒剂布设后每隔一定时间呈现的状态拍成照片,打印出来让队员强化记忆,形成条件反射。因此在赛事要求时间范围内布设的毒剂,我方队员都能第一时间通过观毒判明毒剂大致种类,大大缩短了甄别毒剂的时间。
之后,他们把这一方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各国参赛队员。各国参赛队的判毒时间也从原来的3分多钟提高到了1分钟以内。各国参赛队员在欣喜成绩提高的同时,也向中方竖起了大拇指。
“分享现有的绝招,超越现在的自己。”“安全环境”项目裁判长谭斯龙还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强大的对手,有时候是最好的训练动员。今年尽管3场比赛我们都是冠军,但外军的成绩进步很大,逼着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创新探索。如果失去强大的对手、囿于自己的胜利,我们很可能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赛场犹如一面镜子。通过近距离与外军接触交流,借鉴外军训练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样有助于我军参赛队员取长补短、学以致用。
——学到了数据思维。“晴空”项目中,白俄罗斯参赛队有个习惯,每过一个沟坎、每打一次实弹,都要用笔记本记录下来。在观摩中国队一场训练时,白俄罗斯参赛队拿出了往年的一份数据表格,上面竟然清晰记录着中国队过每个障碍的具体用时。
——学到了精细理念。“苏沃洛夫突击”项目裁判长助理吴学平告诉记者,俄罗斯参赛队到场地后进入情况最快,几乎每次都能在3分钟之内展开训练,效率很高。据俄方领队介绍,他们非常注重精细化,每个人的分工和定位都很明确,把细致的训练准备做在进入场地前,极大提升了单位时间的训练效益。
——学到了进取精神。“安全环境”项目需要队员在比赛全程着防毒服和防毒面具进行驾驶、越障和侦毒。乌兹别克斯坦参赛队刚入营,还没展开赛场适应性训练,就磨破了多双防护手套。原来他们整天穿着防毒服在室内提前展开了训练。适应性训练开始后,乌兹别克斯坦参赛队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成绩得以迅速提高。
看到中外参赛队员互动交流、共同提高,陆军办赛领导感慨地说:“肯虚心学习他人优长的军队,才会越来越强大……”
比赛规则年年变化,高于大纲融入大纲——
把国际赛场当成实战化练兵“试验场”
“本届比赛与上一届相比,标准有哪些变化?”置身赛场,很多人喜欢在时间轴上看变化。的确,作为一项大型国际军事比武赛事,这项赛事每年都有新变化、新亮点。
“安全环境”赛场,限宽门障碍的宽度由以往的车宽加60厘米调整为车宽加20厘米,通过难度更大了;在辐射侦察作业区,往年规定,距离放射源5厘米内贴标识牌算正确,今年要求必须精准覆盖……
“苏沃洛夫突击”赛场,参赛车组要在500至1500米范围内,运用两种火器对3类9个目标进行精确射击,随机出现的靶标与往年相比,显靶时间不再固定、射击夹角扩大了一倍以上,射击时间更短、目标范围分布变大……
“越障高度设到战车性能峰值、涉水深度接近装备极限、靶标距离几乎是武器最远射程……”吴学平对历年比赛进行了梳理,发现比赛标准年年都有变化,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极限练兵。
对此,冯正超表现得很平静:“赛场标准、比赛规则修订已经进入常态化,其实算不上新闻。和变化本身相比,我更关注有多少变化的标准和规则,能够进入大纲,融入日常练兵。”
不仅关注标准之变,更关注标准变向何处。从吴学平到冯正超,他们都有这样一个观点:赛场的变化,只能促进参赛官兵这个群体的训练水平更进一步;只有将变化的比赛标准和规则纳入军事训练大纲,才能提高更多部队的实战化训练水平,带来战斗力的整体跃升。
2017年,陆军在库尔勒第一次承办国际军事比赛。防护越障、防护射击、防护驾驶等课目首次出现在“安全环境”的赛道上。那一年比赛结束没多久,陆军首长机关就组织专题研讨会,梳理国际军事比赛的收获与思考。
第二年,陆军防化兵的训练大纲中,新增课目的内容和标准,就参照了国际军事比赛的探索和实践。
“处于数千公里外的一支部队正在训练的内容,可能与位于西北戈壁的这场比赛有关,这是国际军事比赛的真正魅力!”冯正超的话语让记者浮想联翩。
2017年至今,冯正超4次参与组织库尔勒赛区的国际军事比赛,他把比赛标准和规则的修订当做大纲内容的预演,这样既可以为实战化练兵蹚出新路子,也可以促进军事训练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
8月31日,“安全环境”项目比赛全部结束。当天晚上,冯正超就开始在笔记本上梳理:化学毒剂侦察课目的条件设置、评判标准、注意事项……
手里捧着奖牌,心中常念忧患——
做好国际军事比赛下篇文章任重道远
9月4日上午,“国际军事比赛-2021”中国库尔勒赛区闭幕式上,国歌一次又一次响起,中国参赛队包揽了该赛区所有金牌,打破5项赛事纪录。
当天下午,记者到中国参赛队采访,队员们已度过最激动与喜悦的时刻,取而代之的是胜利后的清醒。
8月31日,对某合成旅上等兵刘顺来说,是那么的刻骨铭心。出生于1998年的刘顺,是“安全环境”项目中国参赛队二车的车长兼侦察员,也是所有参赛队员中军衔最低的战士。第一次参加国际军事比赛的他,与战友们密切配合,包揽该项目3个单项冠军。
“其实,我只是在这个比赛场地、在今年的比赛规则下拿到了冠军。未来战场情况更复杂、毒剂种类更多,要想准确侦毒判毒、保护战友安全,我还需要更多训练。”23岁的刘顺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出的话,多了一份超越年龄的成熟。
“晴空”项目参赛队员崔文科被评为多能赛最佳驾驶员。9月5日晚上,记者再见到他时,他已经将奖牌收进行李箱,开始着手梳理备赛期间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准备回去分享给同专业的战友。
手里捧着奖牌,心中常念忧患。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赛场夺冠不等于战场打赢,从赛场到战场的距离还很远。
透过赛场眺望战场。库尔勒赛区的各级领导,既是参赛办赛组织者,也是部队训练的组织者。不少人谈到:顺利办好今年比赛并取得好的成绩,只是做好了上篇文章,比赛经验成果的推广运用才是下篇文章。只有做好下篇文章,掀起更大范围的实战化练兵热潮,才能让国际军事比赛更有意义。
某旅参谋长逯超东认为,比赛成果转化离不开训练条件支撑,各单位可以尝试采用分段建设的方式,把库尔勒赛区的训练场“搬回家”,让官兵在“家门口”就能开展高强度实战化训练。
某集团军某处处长魏光辉认为,要做好办赛参赛人才保留,建立相应机制,确保在人才遴选、晋升调动等方面有章可循,让经历过国际军事比赛磨炼的优秀人才走上教学岗位、发挥酵母作用……
部队尚未回撤,陆军某部首长机关已经在着手抽调参赛队员和教练员成立巡回教学组,准备回营后依次到所属单位开展现地教学,手把手教训练方法、面对面谈比赛感受,用最短的时间把参赛人员的训练成果推广到整个部队。
比赛落幕,记者探访多个场区,发现官兵自下而上都在复盘梳理,常常不知不觉延续到深夜。眺望戈壁滩上座座营房,夜幕下灯光闪亮,仿佛照向通往未来战场之路……
(陶然、马巾普、周强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