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第74集团军某旅野营驻训间隙,一场别开生面的“说说我们的传家宝”活动拉开帷幕。
“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份浓浓的爱民深情,诠释的是沉甸甸的责任。”火力连指导员章志豪手拿一摞资料走到大家面前,“今天,我带领大家重温连队的红色传家宝——一袋青稞面背后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谢益先烈士。”
“当年红军准备过草地时,每名战士身上都有一个干粮袋。部队人多,粮食少,每人只分到三四斤青稞炒面。谢益先把炒面当成宝贝,走路带着它,睡觉枕着它,还在小布袋上绣上自己的姓。因为他明白,这不仅是粮食,更是自己的命啊!缺了它,要想活着走出草地非常困难……”章指导员一边讲述,一边向大家展示。
“那天,先辈们在水草中艰难地跋涉,忽然传来孩子的哭声。走近一看,发现有母子三人迷失在草地里,两个孩子饿得哇哇直哭,那位母亲无奈跟着抽泣。见此情景,红军战士们心如刀割,有的抓出一把炒面递给那位母亲,有的摸摸已干瘪的粮袋只能含泪走开。部队继续前进,但队伍里却不见了战士谢益先……”随着章志豪的深情讲述,官兵们的思绪穿越时空,仿佛回到那个血雨腥风、惊心动魄的年代。战士们聆听着这感人的故事,个个睁大了眼睛,握紧了拳头。
讲到这里,章志豪的眼眶有些发红。他继续娓娓道来:“此后,细心的同志发现,谢益先有了不寻常的变化——部队每次组织开饭,他就躲在一边。红军干部问他是不是没有干粮了,他说自己已经吃饱了。但是谢益先越来越虚弱,连走路都开始摇晃。终于,他还是没能挺住,一头栽倒在地,再也没能站起来。”
“很快就要走出草地了,红军官兵再一次见到了那位母亲。‘同志,姓谢的同志在吗?’她说着,拿出一个绣着‘谢’字的粮袋。战友们这才知道,谢益先瞒着大家,偷偷把自己的那袋青稞面给了这母子三人,靠挖野菜吃草根,甚至喝凉水充饥。”讲到这里,章志豪顿了顿,过了许久才接着说,“得知谢益先已经因为饥饿牺牲时,那位母亲一下子跌坐在地上。直到部队走远了,红军官兵还能听得见她撕心裂肺的哭声。”
“把自己的救命粮让给百姓,谢益先烈士这种舍身无名、奉献无私、品德无上、朴实无华的精神,成为连队宝贵的精神财富。”章志豪心潮起伏,声音高亢:“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阔步强军新时代,不管军队使命任务如何拓展,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永远为人民而战。”
“一袋青稞面”的故事,让官兵们深受震撼,也引起大家的深思。在随后的讨论中,战士傅焘眼中饱含热泪第一个上台坦露心声:“先辈们为了人民,不惜牺牲生命,他们永远值得我们敬重。今天,当人民群众面临危难时,甘愿赴汤蹈火、英勇奋战,就是我们对先烈的最好祭拜。”
“今天的故事,让我深深理解了‘人民’二字的深刻内涵。”班长刘易在讨论中说,“谢益先烈士的爱民情怀,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作为班长骨干,我一定带领全班精武强能,把守护人民群众的本领练过硬。”他俩的发言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作为‘网生代’官兵,很多新同志对过去的艰苦岁月缺乏切身感悟,对我党我军艰苦奋斗历程知之不多。”该旅领导介绍,他们广泛开展“说说我们的传家宝”活动,就是通过解读传家宝蕴含的精神内核,帮助官兵加深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充分汲取精神营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担负起强军重任。
青山无语,心潮激荡。面对艰苦的驻训环境,官兵们举起拳头,发出铮铮誓言:全面锻造履行职责使命的过硬本领,时刻听从党的召唤,随时准备为捍卫国家安全和保护人民利益牺牲一切!
短评
让传家宝焕发新活力
■陈震宇
从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到如今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人民军队历经烽火硝烟,一路披荆斩棘,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积淀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就是坚定官兵信仰信念的传家宝。
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魂;红色底色不能变,变了就变质。这些红色传家宝,承载着基因与热血,记录着苦难与辉煌,联通着过去与将来,不仅蕴含“从哪里来”的初心使命,更标定了“到哪里去”的精神路标,是最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教材。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应当把传家宝从展柜内、橱窗里、荣誉室中“请”出来,通过品读背后的故事,解读承载的红色基因密码,回溯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的伟大成就、形成的宝贵经验、积淀的精神财富,使官兵在重温一段段历史、聆听一个个故事中,净化心灵、触动灵魂,进一步增强永葆初心、担当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