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我想做一件很牛的事情”


■火箭军工程大学学员 刘靖宇

“恭喜你,成功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凌晨1点,收到学校基础部教授刘延飞发来的短信,正在实验室加班的我,长舒了一口气。

合上笔记本电脑,走到实验室的另一个角落,几个学弟还在紧张地调试智能车比赛的车模,一个技术问题的解决让他们欢呼雀跃了好一阵子。看着他们一个个充满拼劲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两年前的自己。

军校学员大概都有一段迷茫的“阵痛期”,我也不例外。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排斥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来,学校科技展扭转了我的看法——有的高年级学员展示的创新作品,竟然可以解决基层部队的实际问题。

“以专业知识对接战场运用,这才是军校学员应该做的事情。”现场一位老教授感慨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从那时候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将所学知识与未来战场联系起来。

“智能车就是在地上跑的导弹!”教导员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我和队里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团队,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智能车竞赛备赛周期有一年,要牵扯很多精力。从焊接电路板到搭建车模,再到程序开发、系统调试……那段时间,我和队友几乎走遍了学校控制学科所有教员的办公室,还向国内20多所参赛高校的师生请教经验,更换了十几次系统设计方案。

为提高备赛效率、挤出更多时间,我们将被褥搬到了调试车模的赛道上,白天上课、训练,晚上便扎进实验室直到天亮。一遍遍应对故障,一次次经历失败,车越跑越流畅,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发坚强与沉稳。

最终,我们在2020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实现了学校在该项赛事最高奖项中零的突破。

比赛结束后,我常常想:“如果专业知识能解决工程实践问题,那么也一定可以应用在导弹与地面设备上,我所掌握的就不再是书本上死板的知识,而是训练中排除装备故障的‘窍门’、战场上保证敢打必胜的‘法宝’……”

手握长缨就要敢缚苍龙,我更加坚定了对自身所学本领的信心。随着课堂操作和实装演训任务不断增多,我对即将到来的部队基层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去年,因为综合成绩突出,我作为火箭军代表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回声嘹亮》庆祝抗战胜利75周年特别节目录制。面对抗战英雄和全国观众,我自豪地说:“我想做一件很牛的事情——将导弹送上蓝天!”

告别以往荣誉,迎接未知挑战。我知道一段路程的结束意味着另一段路程的开启。在新征程新起点上,我一定会在汗水中收获喜悦,在历练中迎来进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