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智能化战争初现端倪,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战争加速发展,战争中人的决策作用越发突显。战略对抗更多地表现在指挥员之间的决策心理对抗,人脑成为军事较量的新高地。因此,通过战略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对抗,塑造心理优势和决策优势,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大国战略角力、应对新型军事冲突风险的制高点。
智能化变革拓展了军事战略对抗空间
当今世界,国际格局发生激烈变化,人类进入战争、和平、冲突、动荡、缓和相伴生的复杂时期。因领土争端、资源分配、种族矛盾、宗教分歧等引起的冲突显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2020年9月,纳卡地区爆发武装冲突,冲突双方都使用了无人机等智能化武器。虽然冲突规模有限,但双方大量使用无人作战平台、广泛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展开媒体舆论战、心理战,使这场战争呈现诸多新特点。双方对于打击效果和战损数据的公布出现了明显反差,时而故意夸大,时而遮遮掩掩,其目的是对敌方的战果评估造成干扰,从而影响其战略决策。
持续10年的叙利亚内战,在美俄土伊等国介入之下,打打停停,不战不和,外交和战略心理较量比战场上的争夺更复杂、更激烈。利比亚战争,多次签署停火协议,至今还处在不战不和的状态;持续了6年多的乌东地区冲突,成为西方大国与俄罗斯明争暗斗进行“混合战争”的前沿。这些规模有限、处于非战非和状态的冲突,背后战略较量极为激烈。世界战略态势是国际斗争的产物,新的世界秩序正孕育于国家之间矛盾冲突的激化与解决,尤其是大国之间根本利益和战略目标的相互制衡。“非接触”“非线式”“非单纯军事对抗”成为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变革使军事战略对抗空间向认知域、心理域拓展。在信息化革命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物理空间被逐渐压缩,国际军事博弈的战略决策端口不断前移,信息空间和认知空间的价值愈发突显。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冲突复杂性增加的同时,也为战略决策中的心理对抗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战略决策过程成为心智对抗的过程,决策能力特别是决策心理对抗能力成为有效应对智能化战争更具决定性的因素。
日益模糊的“边界”催生新的军事冲突频谱
与传统战争相比,智能化战争的目标、手段、战场环境、对抗空间都有了新的变化。“非正规战争”“混合战争”形态的出现,也使以往传统军事冲突的界限更模糊。随着世界各国军事行动任务的日益多样化发展,其真实的作战意图越来越难以判别。大多时候,冲突双方或多方冲突中的一方决策者会故意利用这种“边界”模糊性,使对方在作出应对措施时定位混乱、任务不清,从而失去反击的最佳时机。比如,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危机中采取的一系列“混合战争”行动,以美国意想不到的方式发起,成为俄罗斯赢得该地区战略主动的关键。俄罗斯介入叙利亚战争后,采取有节制的行为与各方协调。美国对俄军事行动进行反制,既用军事手段,但更多的是使用经济、政治、外交措施。美俄在中东地区的战略角逐,始终游走在直接军事对抗的边缘,斗而不破,引而不发。国际政治、外交、科技、经济等竞争手段的一体化趋势,使大国军事竞争不断呈现出“模糊”形态。
在未来战争中,以绝对军事科技优势获取战争胜利的概率越来越低,实力相近的军事对抗情形将频繁出现。2017年8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首次对外公布“马赛克战”概念。2019年12月,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提出“决策中心战”构想。2020年2月,该中心又进一步提出将“马赛克战”引入“决策中心战”的想法,旨在通过分布式决策的优势,干扰对手的态势感知,使其在“看不懂的模糊战争”中处于劣势。近年来,美国兰德公司等智库还不断提出加强“政治战争”和“灰色地带”竞争等观点,目的是改变单纯依赖军事手段的传统做法,更加关注心理、精神、认知等因素在新战争形态中的作用。
随着“有限常规战争”“灰色地带冲突”以及智能化条件下“决策中心战”等新型战争概念的不断出现,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军事冲突频谱日渐清晰。智能化时代,国家安全风险和军事安全威胁已经向认知域、心理域拓展,战略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对抗成为大国军事战略博弈的重大问题。
新的战争形态呼唤新的制胜机理
任何一种战争形态都是特定时空条件的产物,都具有其时代特征。从人类进化的生存竞争,到文明演化进程中的疆域争夺,再到围绕资源的地缘政治厮杀,不同的战争形态呼唤不同的制胜机理。科学技术发展是一个不断革新、迭代升级的过程,借助科技进步力量,战略决策心理对抗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支撑手段。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特别是控脑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改变着战争形态的同时,也正在改变着战争制胜机理。
信息与信息传输是实施战略决策心理对抗的基础。在决策心理对抗中,信息作为物理域与认知域的媒介,对战略决策者认知、情感情绪、意志的影响显著。随着深度造假技术日渐成熟,无论公共传播领域还是军事对抗领域,对人们认知造成的影响都不可忽视。深度造假,是一种制作虚假语音、视频、图片和文本的人工智能新技术,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生成能够以假乱真的虚假信息,具有极高的欺骗性和伪装性。常见的方式有人工智能换脸、语音模拟等,可以达到眼看或耳听都难以识别的逼真程度。英国伦敦大学之前展示过一种签名伪造技术,通过深度学习可以模拟任何人的书写笔迹,包括字形字体结构和运笔习惯。基于这些技术,战略决策心理对抗能够精准制造仿真信息,深度分析敌方决策者的性格特点、决策风格、心理状态和认知偏好,逼真模拟其语音、神态、签名,发布假的指令,快速制造海量虚假信息,瘫痪对方信息处理系统,掩盖真实信息操控舆论,从而轻易影响冲突进程。
信息控脑成为直接作用于决策者大脑的心理对抗新模式。智能化时代的战略决策心理对抗已经延伸到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领域。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人脑中的图片、影像、语音等信息能够被直接提取,成为新的信息获取手段。因此,未来的决策心理对抗将是脑力的巅峰对决。例如,使用磁共振技术解读大脑神经元的活动信息已经广泛应用。2019年,通过提取大脑中的信号合成语音的技术已经取得初步成功。与此同时,利用电、磁等方式刺激大脑神经活动的控脑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快速运用到军事领域尤其是决策领域。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干扰、破坏甚至控制决策者的神经系统,使其无法感知到真实的战略态势,从而作出对己方不利的决策。运用脑科学技术对决策者实施控脑,是更加直接有效的战略决策心理对抗手段。因此,对制脑权的争夺使战略决策心理对抗成为军事竞争的新高地。
智能化技术延伸了人类生理机能极限,重塑了人类认知。真假、虚实的混淆已经逐渐超出人类认知的极限。在未来军事冲突中,等待战略决策者的是一场真实与虚假的博弈,这会给战略决策造成巨大的认知消耗。仅仅依靠人类自身的认知能力已难以支撑战略决策的需要。尽管现代军事冲突中大量的智能决策系统已投入战略决策领域并表现优异,但决策辅助系统的信息和技术依赖性也制约着其功能的发挥。一旦虚假信息“骗”过了电脑,那么人脑将更加难以识别。目前,世界各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参差不齐,信息和技术领先的国家,在战略决策心理对抗中尚且能够享有优势,但技术泛化是必然趋势,未来战争或军事冲突更有可能成为认知消耗战。脑神经科学也可能将认知提取为某种信号,将心理活动外化,战略决策心理对抗的博弈将会发展为认知的博弈。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依赖于“叙事启发式”这种直觉思维模式,神经科学的研究正试图对人进行基于“叙事技巧”的洗脑,从而影响目标受众的观点及意识。人类对神经系统和人机结合的探索越来越大胆,一旦人脑的神经活动被“解码”,人类决策对抗必将首先在大脑内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