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山西省繁峙县的滹沱河,流经河北省平山县,在太行山余脉拐了个弯,环抱起一个静谧的村庄,这就是西柏坡。72年前的3月23日,滹沱河畔阳光明媚。这一天,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72年后的夏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应邀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参加红色采风活动。
我们乘车飞驰在通向西柏坡的高速公路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心驰神往的圣地——平山县西柏坡。抬眼望去,满眼青翠,前临碧波荡漾的西柏坡湖,后倚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进入这里,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美,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返回精神家园的亲切和熟悉。那天,西柏坡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有的在5位书记铜像前敬献鲜花,虔诚鞠躬,以示缅怀思念;有的凝视雕像,伫立良久,沉思不语;有的高唱革命歌曲,朗诵诗歌,歌颂领袖的丰功伟绩;有的拍照留念……此情此景,使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臧克家的铿锵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吃水不忘打井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当我行走在西柏坡湖畔,依次参观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址区等10余处纪念场所时,我心潮澎湃、激情满怀,似乎感觉到她们就像一座座永不褪色的红色丰碑,矗立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的思绪也不由得飞向那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
走进农家小院,在毛泽东旧居石磨前,导游讲了一段趣事:1948年5月下旬,毛泽东来到西柏坡,住在房东阎受朝家。当得知警卫战士为了保持院落清洁,要把猪圈、磨盘一起拆掉时,他深情地告诉大家:这些东西都不要拆,我们走后,将来老乡还是要用的。谁想到日后的楸树下、磨盘旁竟成了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商谈重要事情的地方。因此,西柏坡便有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佳话。
在西柏坡纪念馆,当讲解员讲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时,我不由得心潮起伏,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里,毛泽东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指挥包括三大战役在内的大小战役24次,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从根本上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决定了中国革命必胜的命运。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等20余篇光辉著作,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
西柏坡岭上石刻园,红瓦盖顶、白墙合围,绿树掩映、墨宝荟萃。题词中有的回忆当年难忘时刻,有的抒发对西柏坡的眷恋之情,有的赞誉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当我看到黄镇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时,精神为之一振。从南湖红船到秋收起义,从井冈山斗争到遵义会议,从延安岁月到解放战争,这些革命往事,一幕幕展现在我的眼前。
1948年4月,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到达西柏坡,叶剑英率中央后委也同期到达,分开了整整一年的前委、工委、后委又会合到了一起。当年5月27日,毛泽东乘车抵达西柏坡。至此,中央完成了从陕北到西柏坡的转移,西柏坡这个小山村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在西柏坡纪念馆第六和第七展室之间,一条刻着37封电报的长廊吸引了我的目光。触摸墙壁上的电文,耳畔仿佛回响起此起彼伏的发报声。70多年前,“嘀嘀嗒嗒”的发报声把一次次的战略部署从西柏坡传递到大江南北的各大战场上,掀起了大决战的高潮。
参观结束后,我们依依不舍地坐上了返京的汽车。回头望,滹沱河水潺潺,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永远说不完的故事。群山与翠柏也仿佛在默默地告诉着人们:西柏坡永远保存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远绵延着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