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近日,第72集团军某旅炮兵营在远程机动途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以往官兵登台授课不同,这堂课的授课人是来自沂蒙老区的轮渡乘务员孙婧阳。她以一首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开场,将官兵的思绪拉回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随行的该旅领导介绍,旅前身部队就诞生在沂蒙山区。此次任务开始前,他们与承运单位协商,邀请该单位来自沂蒙老区的乘务员,在机动途中为官兵讲述当地的红色故事。
“革命战争年代,我的家乡有一群伟大的女性,她们不仅为子弟兵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治伤员,还送孩子上战场、送丈夫去前线……”唱完《沂蒙山小调》,孙婧阳为官兵深情讲述“沂蒙红嫂”的红色故事。
“1941年11月的一个晚上,日伪军突然包围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突围中,一名受伤的小战士来到当地群众明德英家中。因失血过多缺水休克,小战士陷入昏迷。情急之下,明德英用自己的乳汁,将他抢救过来……”孙婧阳娓娓道来,官兵深受感动。
收留小战士后,明德英一家不仅要与日伪军斗智斗勇,还要想尽办法解决物资匮乏的难题,生活更加艰难。尽管如此,明德英依然坚持每天给小战士送水送饭,还将家中仅有的两只鸡炖了,为他补充营养。
“明德英把八路军战士当成自己的孩子,宁可节衣缩食,也要支持部队打鬼子!”四级军士长张建感慨道。
“‘沂蒙红嫂’在战争年代为拥军支前作出了重要贡献。”孙婧阳激动地说,抗日战争时期,几位革命烈士的后代在王换于及家人照顾下健康成长,而王换于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折;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六姐妹”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带领村里妇女将5000多斤粮食做成煎饼,送往前线部队……
讨论交流环节,炮兵营教导员石喜龙向战友们讲述了一件旧军衣的故事。该旅前身部队的史馆里收藏着一件留有弹孔的旧军衣,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沂蒙红嫂”为官兵缝制的御寒棉衣。几十年过去,军衣上细密的走线依然清晰可见。
“一件旧军衣,浓浓鱼水情。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厚爱,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人民群众的期待。”一名战士的发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钢四连’为掩护群众转移,顽强抵御敌人进攻,全连打到最后仅剩11人。”
“3年来,旅队通过对口支援、产业帮扶等手段,帮助江西于都下坪村百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去年江西突发洪涝灾害,我们从野外驻训场直奔抗洪大堤,迅速投入抗洪抢险战斗。”
……
官兵们的发言,让孙婧阳湿了眼眶,她激动地说:“军民鱼水一家亲,人民军队为人民。人民要过上好日子,子弟兵永远是最坚实的靠山!”
活动接近尾声,该旅领导总结道:“无论驻地如何变更、部队建制如何调整,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人民群众需要时挺身而出。”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教育活动在嘹亮的军歌中结束。很快,官兵们将背起行囊,抵达下一个演训场。
短评
因地制宜设课堂
■吴 卿
随着实战化训练不断走向深入,我军各部队野外驻训时间大幅增加、频率明显加快,远赴千里之外开展高强度训练已成常态。在驻地不断变换的情况下,如何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是摆在各级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党带领人民军队一路走来,在祖国大地留下一个又一个红色印记,很多地方都发生过催人奋进、独一无二的红色故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各级可以因地制宜,结合任务实际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引导官兵在动散条件下随时随地受教育、受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打牢忠诚于党、践行使命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