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透视两栖作战新特点


■陈卫东

●两栖作战,是两栖部队从海上发起,向海岸或岛礁实施兵力投送的进攻作战,是一种在现代战争中广泛使用的传统作战样式,也是一种时空跨度大、影响因素多、组织实施复杂的特殊作战样式。

随着科技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战场环境的变化、战争实践和作战理论的牵引,现代两栖作战无论在作战理念、武器装备、战场空间,还是在作战方式、力量结构、作战指挥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体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力量结构由兵力相对单一向立体多元一体转变。为提升应对地区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世界海洋强国纷纷加大两栖作战力量建设投入。从突击力量看,海军陆战队编成及装备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具备了空地一体突击甚至是局部的制空制海能力。从投送力量看,为两栖攻击舰、气垫船艇、直升机加速列装,为成编队、成规模实施跨域机动作战提供了手段支撑。基于体系支撑的两栖作战,可按需模块化匹配编组,形成一支高度合成、功能聚合、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两栖作战力量。

使命任务由跨海登陆作战向多能使命任务转变。两栖作战力量以机动、合成、高效的固有优势,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实现海洋战略、维护海外利益的战略性力量。如今,两栖作战力量的使命任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登陆作战和岛礁夺控,逐步向前沿存在、海上威慑、要点控制、远洋护航、海外防卫、人道救援等多个方向拓展,低强度作战任务和非战争军事任务逐步增多,全能运用、快速到达、慑战并用成为大势所趋。

行动范畴由传统三维空间向全维虚实结合转变。信息化条件下两栖作战从空间维度到行动领域都在加速延伸。从空间维度看,两栖作战可能的行动区域涵盖近岸岛屿、远海岛礁、海峡通道以及海外要点。从行动领域看,两栖作战已经突破陆、海、空传统有形领域,正在向网络、空天、电磁等无形领域辐射。物理可见的制空制海作战、对岸火力打击、突击上陆行动等,背后是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的角逐,两栖作战力量提升全域作战能力的需求突出、形势紧迫。

待战基点由临战应急前出向常态前沿部署转变。传统两栖作战,通常根据作战任务需要,临时部署两栖编队赴任务区域作战。当下两栖作战,世界海洋强国正依托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等大型作战平台,将陆战队、航空兵、气垫船艇等两栖作战兵力编成不同规模的两栖编队,轮流前推部署于热点敏感海区,保持常态海上戒备。如,美军就组建了两栖远征打击大队。通过将平战转换的过程前移,增大兵力辐射范围,缩短兵力投送进程,就能利用“前沿存在、快速反应”优势,为处置危机赢得时间。

作战重心由地面突击夺控向信火一体联动转变。现今两栖作战更加聚焦力量聚合,改变注重兵力规模对比、倚重由海向陆突击的“硬杀伤”模式,强调充分发挥两栖编队搭载兵力全、突击手段多的优长,将作战重心前移。在地面作战发起前的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通过舰载航空兵、水面舰艇等力量短时间、高精度、大强度的信火突击,快速毁瘫敌作战体系,打一场以信火精确突击作支撑的有限接触战,最大限度降低地面突击夺控的风险和难度,战斗的独立性减少、关联性更强,加快作战进程。

突击样式由平面线式攻击向立体精确突击转变。如今两栖作战强调精准高效,改变“一线平推、层层破壳”的常规打法,实施多方式立体投送、多兵种协同突击、超视距隐蔽发起、机动中择弱突破和全纵深超越攻击。在信火联合毁瘫的基础上,两栖作战力量从立体多维领域实施快速精确机动,从敌防御薄弱的间隙、翼侧和纵深,多点同时实施突破,快速分割敌防御体系,全纵深“遍地开花”,直接达成作战目的,从而切实加快作战节奏,压缩作战时间,提高作战效益。

作战保障由陆上滩头保障向海上浮动基地转变。传统两栖作战,特别强调由登陆部队先期建立陆上滩头阵地,进而巩固和发展登陆场,并将其视为能否取得突击上陆成功的关键。而现今两栖作战,在全纵深地域展开,在强化陆上滩头保障的同时,更重视通过海上浮动基地保障实现作战保障的全面、及时、高效。比如,通过先进的指挥系统,使登陆部队指挥所在海上即可进行有效的指挥;通过有力的海基火力支援,大大提高登陆部队机动的作战自由度;通过把登陆母舰作为浮动支援平台,可以提高后勤装备保障前出性、机动性和快捷性。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