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血性如刀,越磨越利

——紧贴使命任务培育战斗精神系列谈②


■李国勇

无血性不足战,无骨气不能战。

两军对阵,比的是战术战法、武器装备,更比的是血性胆气、胜战意志。血性,是我军独具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等战斗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军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克敌制胜的精神法宝,是我军战斗力的灵魂。

我军素以血性胆气闻名于世。解放战争时期,一句“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长津湖战役,志愿军身着单衣,严寒中身体已经冻僵不能弯曲,但“他们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一排排倒下,又一排排冲过来。和平年代,在加勒万河谷,边防官兵把“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写在头盔里、衣服上,刻印在青春的胸膛里,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他们用铁骨支撑起民族脊梁,用血性书写了苦难辉煌,用传奇展现了中国军人不可战胜的形象。在各个历史时期,正是因为有无数军人的血性担当,才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发展,换来了明天如金子一般珍贵的机遇与前景。

习主席反复告诫,没有血性的人不配做军人,没有血性的军队就没有战斗力。时代在变化,我们将来奔赴的战场,或许不再倾泻“肉搏的血雨”,无须上演用身体堵枪眼的悲壮。但是,战场依然是“死生之地”,这一点不会变。还要看到,信息化战争的突发性、残酷性、破坏性空前增大,使生死考验更加严峻和直接;高新技术装备的精确性、隐蔽性、智能化空前提升,所带来的震撼和摧毁超过以往。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对官兵血性胆气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没有“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的追求,就无法在精气神上压制对手、形成威慑。

熔炉炼纯钢,磨砺生斗志。军人的血性不会与生俱来,更不会说有就有。血性是在血与火、苦与累、险与危、艰与难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实践中磨砺出来的。

磨砺血性,要用好实战实训这个校场。狭路相逢勇者胜,短兵相接猛者生。英勇善战的部队,是打出来的;血性十足的官兵,是练出来的。抗美援朝老兵孙景坤参军不到1个月,就参加了解放四平战役。初上战场,他切身感受到了什么叫枪林弹雨。他说:“没开火时很害怕,等真正打起来,反而不知道害怕了。”当年,志愿军将士之所以能不畏强敌、敢于亮剑,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敌人,正是因为广大将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经受住了充分考验与磨炼。当下,我军重大实战演训任务不断增多,必须坚决摒弃危不施训、险不练兵,避难就易、避重就轻的思想倾向,将“残酷”“流血”“对抗”等浓浓战味引入演训课目,有意识设危局、摆险局、加难局,敢于让子弹从头顶飞过,敢于让炮弹在身边炸响,使参训官兵始终处于战时状态、闻到战场硝烟、体验作战感觉,在真刀真枪的比拼中磨炼意志、熔铸血性,砥砺敢打必胜、一往无前的雄风锐气。

磨砺血性,要用好精武强能这个平台。古人云:“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当今的军事博弈不只是比勇气,还是智慧的较量、技能的比拼。血性与技能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不断精武强能,做到技高一筹,才能在未来战争中展示血性、无往不胜。“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刘近,带头苦练特战本领,先后掌握了格斗、伞降、狙击等特战技能,带队赴巴基斯坦参加“团队精神”国际竞赛,在31个竞赛课目中取得23个第一;火箭军某旅旅长周勇坤,先后经历2次部队新建、3次换型转训,带领官兵探索“七步三结合”“一步六问”等训法,探索总结新战法15项,锤炼提升部队实战能力,有效缩短战斗力生成周期……他们以实际行动激扬血性、锤炼本领,立起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

磨砺血性,要用好日常养成这个跑道。日常养成是打磨军人血性的“铁锉刀”,平时没有流血牺牲的胆气,战时就难有以死相搏的勇气。新形势下,要创新方法手段、善用现代化平台,用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润物无声的方式,把优良传统作风传承下去,把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特质植入官兵头脑。要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管理部队。从严格日常管理入手,规范部队正规秩序,把军人血性要求,落实到部队一岗一哨、官兵一言一行、生活一点一滴中,帮助官兵养成时时、事事、处处都培育和展示战斗精神的良好习惯。

血性如刀,越磨越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谜一样的东方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不断赢得新的胜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