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名空军营长为何给陆军连长“点赞”


■唐崇丁 本报特约记者  姜博西

听完南部战区陆军某部地空导弹连原连长马晓飞的故事,南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营长刘祺伟忍不住感叹:“真厉害!”

一名空军营长为一位陆军连长“点赞”,这样的交集源于一场“跨域”事迹报告会:前不久,南部战区举办备战打仗先进事迹报告会,来自不同军兵种的9名备战打仗先进典型,通过视频会议面向战区部队官兵作事迹报告,并将典型的先进事迹材料发布在强军网上组织学习讨论。

“每个典型的事迹都是那样的精彩。这是一场‘强强联合’的事迹报告会,有知识的传递,更有思维的碰撞,还有情感的交融。”刘祺伟同营战友、中士曾子嘉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接触更多的是空军地导部队,如今看到陆军地导部队的战友,顿生“惺惺相惜”之感。

而刘祺伟最大的感受,是渴望向陆军的先进典型马晓飞学习:“他带队创下某型武器系统实战化训练3个全军之最,个人荣立二等功,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

虽属不同军种,武器类型各异,但刘祺伟深知“3个全军之最”的难度:那是对兵器性能极限的探索,也是对人的能力潜力的极大发掘。

来自陆军的马晓飞,俨然成为刘祺伟和同营战友们心目中的“星”。该营某连指导员周宝元直接把马晓飞的事迹转化为驻训场上的一堂“微课”,将学典型的热情转化为练兵备战的动力——

“无论是顶着暴雨连夜机动500多公里的一往无前,还是连续200多天吃在阵地上、睡在战车边值班备勤的执着坚守,背后都是铁血担当,都是对战胜的渴望……陆军的战友能够做得到,我们能不能做到?”

“能!能!”战士们的应答声响彻云霄。

一场“联合”报告会,触动的不仅是心灵,更是对练兵备战实践的一种推动。那场报告会结束后,营长刘祺伟几经问询,通过内部连线,拨通了马晓飞的电话。他们像老朋友一般,热烈地聊起各自的组训心得和战术战法探索经验。

“虽然装备型号不同,但组训思路相通。”刘祺伟说,那通电话激起了不少思想火花。之后的组训实践中,他把这些“火花”融入战术战法研究,并在随后开展的联合演练中进行检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该营官兵也“有样学样”,纷纷利用参加联合演练的机会主动向不同军兵种的战友们请教交流,将“他山之石”不断化作杀敌制胜的“金点子”。

“学陆军典型能有这样的意外收获,恰恰说明了我们虽然隶属不同军种,但只要朝着联合的方向一起努力,制胜能力就能更快提升。”刘祺伟说,“希望这种跨越军兵种的交流机会更多一些,为不同军兵种的战友们源源不断注入联合基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