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比武誓师动员大会结束后,第80集团军某旅“红一连”连长孙健将队伍带回连队门前,组织大家唱起连歌。官兵歌声洪亮,让人备感振奋,但让记者感到奇怪的是,这首歌仿佛没有调,歌词是啥也听不清。
队伍解散后,记者拦住孙连长道出心中疑惑。连长听罢,先是哈哈一笑,而后解释道:“咱们‘红一连’的连歌可不是唱出来的,而是‘喊’出来的。”孙连长讲起这首连歌的历史。
1988年,国防大学教员方林来到连队当兵代职。他到连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连队荣誉室参观。不大的展厅里,挂满了一张张战斗照片、一面面荣誉战旗、一排排奖牌证书。时任指导员曲永发介绍,连队参加大小战役战斗2000余次,先后7次被授予荣誉称号,荣立集体大功40次……一代又一代“红一连”人把智慧、勇敢乃至生命献给了连队。
“英雄班长”张忠道在战斗中,腹部被敌人炮弹皮击中,肠子流了出来,自己把肠子塞回去,强忍剧痛继续战斗,直至停止呼吸;“铁血排长”张士臣见战友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抽出反坦克手雷,纵身一跃,跳上敌坦克,用力掀开敌坦克盖,与敌人同归于尽……
一段段历史在方林胸中激荡。那一天,他萌生了为连队写一首歌曲的念头。在连队代职的日子里,他愈发觉得这支英雄的连队是多么让人敬佩,这些可爱的官兵是多么平凡而又非凡。
一天下午,他提笔写下这样一段歌词:“巍峨的山峰,蕴藏着霹雳和闪电。钢铁的阵地,凝聚着智慧和勇敢。我们是人民的红一连,脚踏大地心向蓝天。钢枪在手,重任在肩,保卫着祖国万里河山。”
几经修改后,这首《我们是人民的红一连》便成为连队的连歌,被大家传唱开来。
“其实,大家一开始唱连歌也是有调的。”孙连长一边说着,一边回忆起连队的历史。1998年8月,嫩江遭受特大洪水,一连奉命随团赶赴嫩江大堤执行抗洪抢险任务。官兵20余天连续奋战,先后转战7次,排除险情41处,有多名战友因劳累过度昏倒在大堤上,但无一人叫苦喊累,毅然坚守大堤。在抗击最大洪水险情的危急关头,全连90余名官兵全部跳进水中,手挽手、肩并肩组成人墙。人群中,不知是谁起了个头,大家一起唱起连歌:“我们是人民的红一连,脚踏大地心向蓝天,钢枪在手,重任在肩,保卫着祖国万里河山……”
当时,每名官兵的体力几乎都快到达极限,已经没有人在乎唱出来的歌是否在调上了,每个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喊着。大堤的上空,这首“没有调”的连歌久久回荡。
“那也许是这首连歌第一次被没有调地‘喊’出来。”此时,孙连长的脸上已经抹去了笑容,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凝重。
2001年,连队参加原沈阳军区侦察兵比武、以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三项第一,取得总成绩第一名。赛后,时任连长王长义带着大家再次“喊”出连歌,此时的嘶吼既是官兵情感的宣泄,更是奏响胜利的凯歌。
孙连长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记者似乎也渐渐明白了“喊”连歌背后的意义。
回到班里,继续和大家讨论起这个话题,大家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新兵银贝宁讲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一次开饭前,银贝宁想指挥大家唱连歌,却被指导员叫停。原来,唱连歌也有“规矩”,必须是重大任务或者关键时刻唱,指挥者必须是连队干部或者老班长。
“那你们说说,咱们连的连歌为什么没有调?”记者再次问出这个问题。
“对于身处一连的我们来说,连歌早已不仅仅是一首歌曲那么简单。它代表着连队精神的传承、必胜的决心,如果不能用尽全身力量喊出来,我会觉得愧疚。”思考了几秒钟,银贝宁郑重回答道。
记者望了望班里其他的战友,只见他们都重重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