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那个屋脊凝霜的冬天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那年,我穿上新军装,投笔从戎、辞别故乡。迎着怒吼的“白毛风”,高中班主任老师在为我送行时叮嘱道:“到部队后要多读书,书是打开理想殿堂的金钥匙。”并赠送我一本自传体长篇小说《去意彷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我是流着泪读完这部小说的。小说作者、少校军官刘琦为了抢救一个孩子,与灼热翻腾的大火搏斗,身体几乎被烧焦,失去了双眼、双手、鼻子、耳朵和左腿。就是这样一个连生活都难以自理的人,竟然把笔捆在胳膊上,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部10余万字的小说《去意彷徨》。
读完这部小说,我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每天至少读30页以上的书。从此,我每天早晨提前一两个小时起床看书。尽管新兵集训期间特别苦累,可3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我发现,自己竟然读了12本书。这段时光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早晨醒来专注度最高、精神最好,也是一天里阅读效果最佳的“黄金期”。
每天晚上,我也总是想方设法读点书,短则半小时,多则一个小时。翻看过往的读书单,当士兵两年半,我竟然读了127本书。虽然多数是个人修养和小说类书籍,可也算是单位每年读书最多的人之一。
1997年7月,我考入海军勤务学院。我在学好必修课的同时,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课外书籍的阅读上。哲学、逻辑、政治、军事、文学等,只要是感兴趣的都读。3年的军校生活里,我的读书量再创新高,总共读了209本课外书,连我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了。
毕业回到原单位,因为工作繁忙,很难再有整块的时间用来阅读。我就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不论多忙多累都晚睡一个小时,用这固定的一小时专门读书。再后来,无论走到哪里,工作生活环境如何改变,最难忘的还是屋脊凝霜的那个冬天班主任老师的嘱咐,也坚定了我此生与书相守的信念。
一晃27年过去了。27年里,仔细算来,我前后读了1670多册书。有的人可能会质疑,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事实上,这并不奇怪。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年读五六十本书并不难。我曾经不止一次地算账:一年阅读50本书,平均下来就是一周读一本书。以20万字左右的书籍为例,每天需要阅读3万字左右,按照正常人每分钟阅读两三百字的效率,每天只需要花费1.5-2个小时就可以实现一周阅读一本书,一年阅读50本书的目标。
读书要有计划,更要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自律的习惯。读书多的人,其实都是一页一页、一本一本、一日一日叠加起来苦读的结果。倘若没有日积月累,又如何把握住宝贵的时间?又何谈战胜自己、超越他人?
读书习惯一旦养成,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读书的“最佳时机”,哪怕是出差路上,坐公交车、坐火车、乘飞机,这些场合几乎都是我的读书地。
虽说读过的书不一定都记得很牢,但我觉得,凡走过必留下痕迹,绝大多数内容早已内化成自己的本领存储在大脑之中。读书,使我仿佛怀揣着一把打开理想殿堂的“金钥匙”,自己的谈吐、气质、思想、思维、阅历、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或许就是读书带来的好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