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处处传颂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为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近年来,江西军地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保护红色资源的热情,引导民间力量参与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让更多的红色资源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营造了全民共同守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让更多人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在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古玩城3楼,有一间独特的藏室,展架上陈列着去除引信和装药的地雷以及历史照片、书籍等抗战时期的各类文物1000余件。这间藏室是胡志杰个人创办的“抗战纪念馆”。
“建这个馆,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大家多了解一点抗战历史,看到这些文物就能想起革命先烈在江西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在江西,有许多像胡志杰一样的红色资源守护人,他们对这片红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
开水泡饭,加点萝卜咸菜,这是76岁老人谭翠兰的日常一餐。谭翠兰老人的家并不宽敞,50余平方米的两居室被红色家书、军功章、连环画等红色藏品堆得满满当当。
“这些藏品都是省钱收集来的。”家中一共有多少红色藏品,谭翠兰没有详细统计过。二十多岁时,她到南昌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一本江西革命烈士名录。细细翻看一个个英烈的名字后,她深受震撼: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收集红色文物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在胡志杰和谭翠兰心里,每一件红色文物都记录着一段红色历史,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收集保护好这些文物,付出再多也值得。
和普通人投资搞收藏不同,在江西许多红色资源守护人的眼中,红色文物是神圣的,不能当作商品进行买卖,建立红色展馆进行免费展览或把这些文物捐赠给国家是他们的心愿。
6月29日,《百年回望 红心向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开展,展出的革命文物约300件(套),其中就有胡志杰捐赠的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特制手雷等珍贵文物。
严帆是瑞金有名的红色文物爱好者,收藏了3000余件红色文物,其中有苏区时期的标语、文告、钱币等。为了给红色文物找到好的归宿,多年来,他一直向公立博物馆和纪念馆捐赠红色文物。“希望这些文物能在更好的地方得到保护和展示,发挥更大的作用。”严帆说。
近20年来,江西民间收藏群体不断壮大。2017年,原江西省文化厅下发《关于推动我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全省规范设立非国有博物馆。
多年痴迷收藏红色文物的李定康,个人藏品达3万余件,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空间展示藏品。2019年1月,为方便红色文物收藏展览,南昌市开办首个“公助民办”展示馆。展馆建成后,李定康高兴地告诉记者:“看到多年来收集的文物能在条件这么好的地方展出,就像自己的孩子有了好的归宿一样,特别欣慰。”
在江西省相关政策支持下,胡志杰、严帆等红色藏品爱好者有了自己的独特展馆。
“大仓村是毛泽东和袁文才的会见地,这次会见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我第一次来到大仓村,看到大仓会见旧址破旧的样子,心情特别沉重。”2015年,初次来到大仓村驻村帮扶的井冈山市人武部职工曾润州,将他在大仓村的所见所闻写成民情日记上报井冈山市人武部。
吸引企业出资修缮,协调力量打造大仓讲习所等多个红色景点,编写《大仓会见》红色培训教材并编排文艺节目……井冈山军地通过引导民间力量加入,将大仓会见旧址修缮一新,并将其列为井冈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井冈山市红色培训教学点和红色旅游景点。
“大仓会见旧址的保护利用,是引导民间力量参与红色资源保护的典型案例。”江西省军区领导介绍,近年来,江西军地联合出台《关于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统筹部署江西省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3年行动计划,鼓励引导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红色资源的守护,推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
“在红色资源保护工作中引进民间力量,鼓励民间红色收藏与民办博物馆发展,使得红色资源保护工作有了新的突破。”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特别是民办博物馆的兴起,使国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馆藏内容得到补充,弥补了因条件所限无法对所有文物和文化遗产进行妥善保护的缺憾。
“一辈子都要守护好这些红色文物”
“我们要有饭吃有衣穿,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我们要谋解放,只有加入共产党……”历经80多年风雨,红军当年在江西省铜鼓县罗湾老屋留下的红色标语依旧清晰可见。这得益于邱举贤、邱炎林父子两代人的忠诚守护。
每到周末,任芳都会准时来到罗湾老屋,与82岁的邱炎林老人将屋里屋外打扫干净,把红色标语仔细检查一遍。
“邱老伯已在这里守了71年。”任芳是罗湾老屋的义务讲解员。她告诉记者,这些标语是1932年红军在此驻扎时留下的。红军转移后,铜鼓县笼罩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中,村里凡是“藏红”“纳红”者,都会被杀头。那些留下来的红军标语一旦被发现,不仅会被立即毁坏,全村村民还会有杀身之祸。
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标语,邱炎林的父亲邱举贤尝试了很多方法。最终,他把代代相传的族谱一页页地撕下来贴在墙上,用以遮盖红军留下的标语。罗湾老屋的26条红色标语就这样冒着杀头风险保存了下来。
“这些标语是红军当年为我们穷苦百姓打天下留下来的,一定要保护好。”1950年,邱举贤老人在弥留之际将红色标语托付给儿子邱炎林守护。
时至今日,这些标语已度过了89个春秋,罗湾老屋仍然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样子。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是湘鄂赣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这里曾是湘鄂赣苏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距罗湾老屋约70公里的万载县仙源村,宋火生耐心地为游客讲述旧址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为了能就近守护,退伍老兵宋火生来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旁住下。
“好好的家不住,非要跑到这里守着,这不是找罪受吗?”看着眼前破旧的老房子,宋火生的妻子刚开始很不理解。后来,在宋火生的坚持下,夫妻两人在遗址旁的屋子一住就是好多年。
宋火生靠打零工维持家里生计,日子过得清苦。有人劝他外出赚钱,他不为所动。2007年,宋火生的妻子患重病,不幸去世。
“和你一起守了二十多年,以后不能陪你了。”妻子走后,宋火生一人继续坚守。
近些年,江西军地大力推进红色资源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联合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对全省红色旅游布局及红色教育阵地进行统筹规划,一大批具有较大政治影响和历史价值的红色资源得到保护。
2006年,万载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后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旧址的人气越来越旺,宋火生变得更忙碌了。他说:“旧址已成为像家一样重要的地方,我一辈子都要守护好这些红色文物。”
2020年,江西军地组织文物保护专家来到罗湾老屋对红色标语进行评审定级。文物保护专家对标语的保存情况给予高度评价。26条红色标语中,有15条被评定为一类红色标语、8条被评定为二类红色标语。邱炎林得知后,忍不住泪流满面。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邱举贤、邱炎林父子的忠诚守护,为红色标语的研究保留了重要资料。”任芳坦言,自己是被邱家父子的事迹打动,才下决心来这里做讲解员的,以后要做罗湾老屋的第三代守护人。
“守护,在我看来,它的时间轴无限长。是否会守护‘八一’一辈子?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愿意将这里的红色血脉传承下去。”和任芳一样,林彦平也是一名讲解员,她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工作已有11年。
11年的光阴,林彦平记不清为多少参观者讲解了八一南昌起义的故事。时光飞逝,她也从一个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红色文化的坚定传承人。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年轻的讲解员们热情地表达着她们对红色文化的热爱。
讲解员甘婧说,她大学一毕业就来到这里工作,一干就是16年,“这份工作极具使命感,在弘扬红色文化、传播红色精神的同时,也不断净化着自己的心灵,我喜欢这份工作,这里有我的青春。”
刚入职不到两年的讲解员周书欣坦言,自己来这里是受母亲的影响。她的母亲在八一起义纪念馆研究历史。“母亲的研究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党史军史。”入职后,她逐渐理解了母亲对守护红色历史的执着。
“热爱是一种力量,需要持续传递。现在,我的孩子在八一起义纪念馆担任小小志愿者讲解员,还在读小学的他能感受到这份工作的神圣。我和孩子会一起将这种力量传递下去。”青年讲解员刘畅说。
“江西省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诞生地,现有2400余处革命遗迹旧址。新征程上,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勇担使命,奋勇前行。”江西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主任邹铁平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采取视频采集的方式,将红土地上的重要红色历史、革命烈士事迹等,拍摄成11部红色党史微课,上线播出后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19岁的易晋凡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学生,也是该校“红帽子宣讲团”的成员。易晋凡经常向她的同学讲起家乡于都以及曾祖父的故事。
易晋凡的曾祖父是一名老红军,参加过土地革命,走过万里长征,作战时被敌机炸聋右耳,回到家乡后,坚持向邻里乡亲宣传党的政策纲领。
“曾祖父生前常常讲起长征故事,奶奶把曾祖父的故事讲给我听,我又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们听。”易晋凡说。
6月17日,赣南师范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薛芳,在江西高校学子中“火”了。在《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总决赛中,她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百名学子同台竞技,最终取得了全国六强的优异成绩。
“我出生在江西,是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红色的种子早已植根于心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了解红色历史、讲好红色故事,更要传承好红色基因。”薛芳说,参加党史知识比赛,最大的收获就是进一步坚定了信仰,奋斗新时代的使命感更强了。
“毕业后,我想当一名思政课教师,将我所知道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作用,培养更多的红色传人。”薛芳说。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在红色尽染的赣鄱大地,众多的红色资源守护者正在接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引导激励更多人在新时代长征路上不懈奋斗。
集众智聚众力,守护精神家园
■郭冬明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它们见证了党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如何保护和利用好红色资源,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需要汇集各方力量。近年来,中央和各地相继出台一系列有关红色资源保护的政策法规,在完善红色资源保护体制、明确管理职责、强化保护责任、加大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其中,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红色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已成为普遍共识。以江西省吉安市为例,2020年,该市出台《吉安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作为江西省首部保护红色文化遗存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公众参与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的权利义务,鼓励社会各界开展与红色资源有关的保护开发、学习教育、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等活动。
守护红色资源,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推动,也需要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大力倡导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资助等方式参与红色资源守护;全力支持文艺工作者、文艺团体和演出经营单位围绕红色主题开展文艺作品创作、举办红色文化展览、展映和展播;支持学术单位及民间研究团体以研讨会、论坛、展览、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弘扬红色文化;积极鼓励高校、企业等组织和个人立足资源条件,开办民办博物馆、文化工作室等,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规范公众参与渠道。针对红色资源的民间保护、社会参与等作出制度规范,为民间力量参与红色资源保护开通“绿色通道”,吸引各方面人才参与保护工作,集众智、聚众力,形成全社会保护合力。依法规范红色资源民间保护工作,对刻画、涂污、损坏红色资源以及不当使用红色资源等行为依法依规进行惩处,确保民间守护“不走样”。
激发公众参与活力。传承红色文化,基础在人民群众,主体是人民群众,潜力也蕴藏于人民群众中。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可推动成立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统筹协调机构,会同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建立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红色资源守护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库作用,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各类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有序参与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守护红色资源的志愿者队伍,强化红色资源全民保护意识,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自觉加入保护红色资源的志愿者队伍。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应该看到,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行动、接续传承,只有人人都自觉当好红色资源的守护人,红色基因才能代代赓续、生生不息。
图①:江西南昌八一广场。夏一军摄
图②:谭翠兰整理她所收藏的红色藏品。 刘其龙摄
图③:宋火生向青少年讲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的故事。 朱晓峰摄
图④:邱炎林仔细维护罗湾老屋红军标语。 卢 娟摄
本版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