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乡村振兴,军民同心启新程

——人民子弟兵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一瞥


近年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利用大石山区地理条件发展山葡萄种植。目前,全县山葡萄种植面积达到6.4万亩,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图为9月1日,菁盛乡加禾村村民在采摘山葡萄。 新华社记者 周 华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军民一如既往同心携手,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前不久印发的《关于军队做好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意见》,吹响了全军官兵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参与支持乡村振兴的号角。

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深入田间地头,领略军民同心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生动实践。

南疆军区迈丹边防连——

“区域巴扎”火了边陲山村

■本报记者 李 蕾 特约通讯员 唐 帅 通讯员 周 超

9月的新疆迈丹村,远处雪山皑皑,近处秋草初黄。边防连门前的柏油路向远方绵延。

这是迈丹村的中心主路。路旁,戍边爱民林里一棵棵挺拔的胡杨树影婆娑,军民连心渠中的高山冰雪融水清可见底。这片树林,源于半个多世纪以来南疆军区迈丹边防连官兵的接力栽种。如今从高空俯瞰,树林紧紧环绕着迈丹村。

林边道路一侧,叫卖声不绝于耳。“这是在我们村新开的区域便民大巴扎。”甜品店老板托库·苏义尼介绍,“以前我的店开在军民共建巴扎里,顾客只有迈丹村的村民。现在开了区域巴扎,方圆几十公里的村民都到这里来买东西,我的收入明显提高!”

以“区域”为关键词建设便民巴扎,是今年以来迈丹边防连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举措。相比之前的军民共建巴扎,区域巴扎占地面积更广、商品种类更丰富,交易量成倍增长。

迈丹边防连指导员彭国旗介绍:“为带动迈丹村周边区域共同发展,我们向上级建议,在迈丹村试点建设区域巴扎,短时间内就吸引了周边乡镇的几百名村民。”

克尔铁热克村的面粉、提坚村的土鸡、阿日克村的手工雕花……这些以前在数十公里外的村庄才能采购到的特色产品,如今在区域巴扎都能找到,迈丹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活力村”。

“试点成功后,上级又相继建设了4个区域巴扎,促进各乡镇特色产品的交流,畅通了全州边境地区的销售网络。”彭国旗说。

沿着中心主路继续向前,一处空地上聚集着不少兴致勃勃的牧民,不时有路过的牧民加入讨论之中。原来,这里是“惠民驿站”的选址地点。建成后,“惠民驿站”将成为牧民迁移路上共同的家。

据介绍,“惠民驿站”将建成4个大型钢架活动板房,不仅能保障牧民取暖、食宿、通信等基本需要,还能满足电子商务、广播宣讲、应急医疗等多种需求。未来,护边员还可以在此中转、集训,孩子们也有了学习、活动的新场所。

“小时候,我们村是国家级贫困村,为了能帮家里挣点钱,我每天赶着4只羊到处跑。在迈丹边防连官兵的帮助下,去年全村终于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抱着小女儿,买买提艾力·苏义尼高兴地说,“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攀上不远处的山峰,俯瞰整个迈丹村,笔直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两侧民房沿路而立。胡杨林沿着军民连心渠向远方延伸,新栽的树苗已经深深扎根在荒山碎石中。在胡杨林的掩映下,迈丹村犹如一艘静卧于西陲山区中的航船,昂首待发。迈丹边防连营区的五星红旗如扬起的船帆,显得愈发鲜红。军民同心,为这幅富民兴边的美丽图景增添了动人色彩。

空军某基地——

“兵书记”拉动“火车头”

■本报记者 李建文 特约记者 林文贵 通讯员 黄鹤宇

近日,在福建省龙岩市湘店镇湘洋村党支部会议室里,村全体党员围坐在一起,讨论如何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实现乡村振兴。讲台上,正在授课的是一位身着迷彩服的“兵书记”——空军某基地“一等功连”政治指导员李盾,他与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分工合作,共同为村党支部建设出谋划策。

近年来,空军发挥党建工作优势,在军地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互学互帮互促活动,军地联动锻造村党支部这个乡村振兴的“火车头”。

“基层党支部只有做好群众的贴心人,群众才能真满意,才能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行稳致远。”李盾说。为了使党支部更好发挥引领作用、拓展发展思路,李盾所在的空军某基地发挥党建工作优势牵线搭桥,联系空军某旅原旅长、尤溪县半山村党支部书记林上斗,组织湘店镇党委班子成员前往这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实地考察。

一个基础条件差、经济实力薄弱、观念落后的村庄,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从山区到景区的转变?从半山村党支部“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用真情换群众真心”“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的发展思路中,一行人找到了答案:“半山村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一个强有力的好班子、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有效落实。”

这次外出“取经”,进一步压实了湘洋村党支部的工作责任。翻看湘店镇2021-2025年乡村振兴建设项目资料,记者发现,在湘洋村承诺2021年完成的项目中,老人活动中心建设、村居环境整治、村幸福院落改造工程等名列其中。

在湘洋村党支部的事务公开栏里,除建设项目、经费投入、收益分配等定期公示的内容外,还有一个党员先锋示范户评比专栏。“这是我们激发党员主动作为、擦亮党员名片的举措。让村民以主人翁的姿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党员应该首先作表率。”驻村第一书记杨楠说。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凝聚军地力量,带动基层‘火车头’。”李盾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他们将继续深化基层党组织结对帮建,军地共学创新理论、共过组织生活、共解发展难题。

江西省吉安军分区——

“快递进村”助力“山货出山”

■曾泳峰 本报特约通讯员 龙礼彬

9月3日,一辆满载绿豆皮、野山菌、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的黄色快递三轮车,从江西省永新县龙源口村出发,前往县物流集散中心。依托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现代物流体系和便捷的交通网,不到一天时间,这批来自革命老区的农特产品就能到达沿海省份大型商超的乡村振兴专区。

脱贫之后,如何帮助村民实现更高水平增收,是对口帮扶的吉安军分区扶贫工作队思考的问题。“依托电商平台和现代物流,把大山里的绿色产品卖出去,村民增收有稳定渠道,发展就有持续动能。”吉安军分区政委陈辉介绍,今年以来,他们引导帮扶该村依托电商平台实现“快递进村”,助推“山货出山”。

“手中有订单,种地心不慌。今年这收成差不了!”一大早,村民陈特成驾船穿梭在自家的池塘中,采下一颗颗挂着露珠的白莲子。以前,陈特成家中种植的白莲子、从山上采摘的野山菌,常因交通不便和信息不通而滞销,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在军分区的协调下,“电商+消费帮扶”让昔日滞销品变成紧俏货。仅去年一年,陈特成的农特产品就卖了5.6万余元。“如今快递网点开到村里,再也不用大老远跑到镇上寄快递了,从县城来的农产品收购商也带来大笔订单。”今年,他又扩种了20亩白莲子。

和陈特成一样,有了农业订单,村民们不再靠天吃饭。“电商+消费帮扶”直接带动126户农户增收,人均增收4500余元。

“消费帮扶的重点是构建一条贯通生产、流通、销售、消费的长链条,电商物流就是其中的关键一环。”龙源口村党支部书记戴花梅说,军分区的消费帮扶举措,给村民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村快递网点里,快递员将大山里的农特产品搬上货车,又将村民网购的包裹整齐排放在货架上。随着“快递进村”的推进,龙源口村逐步探索出产业发展规模化、订单农业常态化、农民增收长效化的发展路子,串起乡村振兴、村民致富的增收链。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