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们承担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军校教员姓军为战,他们日复一日地辛勤耕耘,如春风化雨,似指路明灯,培育出一批批担当新时代强军重任的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
春晖洒四方,桃李满天下。在第37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为您讲述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副教授王鹏研战教战的故事。
——编 者
“谢谢您,王老师,您的教导让我受益匪浅。在空军信息通信参谋业务竞赛中,我拿了第一名。”教师节前夕,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副教授王鹏,接到了空军某通信旅副参谋长唐啸的报喜电话。
“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上课研讨时你总是最积极。”唐啸是王鹏所教课程的课代表。时隔一年,王鹏对这位学员印象依旧深刻。
唐啸至今记得王教员的沉浸式课堂带给自己的收获:“王教员的课特生动!”
“提前祝您教师节快乐!”听着学生的祝福,王鹏心中满是自豪:没有什么礼物比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更珍贵。
这些年,一批又一批学员从王鹏的课堂上回到部队建功立业。学员们对教员王鹏有一个共同印象——“国内外经典战例战法信手拈来,对部队新装备如数家珍……”
听着学生的夸赞,王鹏表情有些腼腆地说:“其实,没他们说得这么好,我的课如果说有些营养的话,主要离不开3座‘图书馆’。”
院校的专业图书馆
“阅读、提炼、吸收,让书越读越薄”
王鹏办公室里,最醒目的是一排2米高的大铁皮柜,1500余本军理军史战史书籍把柜子塞得满满当当。
王鹏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徜徉在办公室的“兵书海洋”。在这位副教授眼里,有太多学术“高山”要去跋涉。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把一个人的知识比作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就越大,圆周接壤的未知也就越多,人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
这些“无知”应当从何处寻找答案?王鹏的选择是图书馆。
初春时节,带着研究未来空军作战的课题,王鹏回到母校国防大学参加培训。第一天上午课程一结束,他便一头扎进了图书馆。
10年前,还在攻读战役学博士学位的王鹏,常常在这里埋头读书。如今,这里的一切还是那么熟悉。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王鹏很喜欢这句话。为了更深入、更广泛地研究军事理论,王鹏尽可能多地在这里收集资料。无论是国内外的空军学术、陆军战役、海军战略,还是信息化战争、空天网技术,他全涉猎。
“大量的阅读、提炼、吸收,让书越读越薄。”由于很多书和期刊都只能借阅,王鹏养成了通过制作表格来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给你一张白纸,能够把某个问题的理论框架画出来、讲清楚,才算理解透彻。”这是他主张的有效阅读。
王鹏还将这种方式用于教学上。“大量阅读,是学习军事理论的第一步。”每届学员的第一堂课,王鹏总这样强调。他希望学员能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思路下,尽早搭建起属于自己的体系框架。他将相关教材、辅助阅读材料做成表格发给学员,让他们用较短时间掌握理论框架。
“联合作战基础理论浓缩在一张纸上,行动样式、指挥要素等一目了然,脑子里的框架很快就搭起来了。”学员刘飞争说。
部队的“现实图书馆”
“补充理论课堂的‘血肉’,必须到一线部队去”
打开办公桌最上层的抽屉,王鹏拿出厚厚一摞机票、车票和笔记本,那是他常年坚持到部队调研带回来的“纪念品”。
“我每年都要到部队去调研,几个专业对口的单位我都非常熟悉。”王鹏认为,在部队调研跟训中发现的问题,是展开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起点。
2018年以来,王鹏的授课对象从本科学员变成了空军通信部队的营、连级指挥员。他明显感觉学员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往往都带着基层的实际问题而来”。
一线指挥员既要懂军事理论,还要与专业技术结合运用好。对此,王鹏坦言:“现在的军事理论课,绝不是解释几个名词这么简单,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以通信系统为例,在院校里的知识体系中,只能知道它服务于作战指挥,但具体包含什么、如何运用,都要去部队一一考证。”王鹏说,“当前,装备更新换代快,补充理论课堂的‘血肉’,必须到一线部队去。”
如何才能紧密衔接理论课堂和未来战场?几经摸索,王鹏决定设计一款“通信兵专属”兵棋。他认为,在搭起理论体系框架后,兵棋可以帮助学员练思维、练指挥、练战法。
自己设计一款兵棋并不容易。量化细化“战斗数据”,丰富战场态势——一线部队成了王鹏的第二座“图书馆”。有段时间,沿海驻训的阵地上,闷热的装备方舱内,经常能看到王鹏忙碌的身影。
测试版通信兵棋首次试推,王鹏终于将战场“搬”上了课堂。
推演桌两侧,担任“指挥员”和“参谋”的学员们紧张思考,棋局的走势在头脑中碰擦出火花。王鹏的兵棋教学法似乎有“魔法”,吸引着学员们全情投入。
“通信兵棋让我们深入作战进程了解作战指挥筹划,锻炼了我们决策思维和反应能力。”学员们纷纷为王鹏点赞。
头脑中的“军事理论图书馆”
“在自己构建的理论框架中,自然能够游刃有余”
清晨5点30分,西安尚未苏醒。
小区外的胡辣汤店里,店主将满满一碗胡辣汤,端到王鹏跟前。像往常一样,他总是第一位客人。
“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王鹏打开手机APP,耳边又响起金戈铁马。每天听战史,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
6点整,王鹏来到办公室。距离上班还有2个小时,他抽出基本完稿的《战略网络空间作战》继续完善。“每天只有这2小时完全属于自己。”王鹏说。
“写这本书,收集整理资料花了近1年时间。”这本书的三级纲目,是王鹏出差途中在草稿本上列出来的。
“在自己构建的理论框架中,自然能够游刃有余。”王鹏认为研究同教书一样,要尽早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系统、科学、可用的理论体系。
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军事理论,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是王鹏在《空军学术思想史》中学到的。“书中把空军的合同作战理论,贯穿于空军的发展建设史,所以整本书框架搭得丰满、内容写得详实。”这本书给了王鹏很大启发。
回忆起自己的处女作《马岛战争30年后是否会重演?》,王鹏深有感触,在脑海中构建的“军事理论图书馆”立下了汗马功劳。
“世界大势和军事思想缺一不可”“素材要原汁原味”……初稿退回,编辑列了9条修改意见。王鹏迅速调整思路,大脑进入了深度检索状态,很快找到突破点。
长年累月储蓄知识、坚持写作,办公室的台灯,见证了王鹏一个个伏案的深夜。
“王鹏教员又上报纸啦!”听到消息,学员们迅速凑过来。一篇《瞄准下一代空中作战》文章在学员间来回传阅。作为报纸军事栏目的常客,王鹏写了260余篇军事时评。
唐啸结业时,将王鹏的时评及相关资料带回了部队,聚焦军种背景汇编成《外军信息通信前沿技术小册子》,并下发官兵。“研究外军战例,可以让官兵学习先进理念,认清差距、开拓视野、促进创新。”该旅领导对这种拓展学习十分认可。
“有些问题仅在通信层面根本无法理解,上升到作战高度会豁然开朗。”看到自己的成果能影响到更多官兵,王鹏感到十分欣慰。
“每天工作特别忙,偶尔也想偷懒休息一下,但是教员必须坚持看书、下部队,才能教好书。”王鹏说,当前部队发展建设进入快车道,很多装备和理念需要持续跟踪、不断更新,他依旧习惯于用好院校的专业图书馆、部队的“现实图书馆”,常思常进,不断更新完善自己头脑中的“军事理论图书馆”。
上图:王鹏在图书馆查阅资料。
徐海航摄
版式设计: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