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变”与“不变”话抗洪


■程小冬

“1998年抗洪的时候,大型装备上不去。”野外驻训场,正在保养装备的靳浩雷回忆说。

靳浩雷是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一名修理技师,一级军士长。1998年,入伍仅两年的靳浩雷参加了抗洪抢险行动。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候舟桥装备笨重,在抗洪一线发挥作用受限。让靳浩雷心痛的是,他的两名战友杨德文、叶华林牺牲在了抗洪大堤上。

这些年,装备一直在变。

靳浩雷说,刚入伍那会儿,他和战友们主要跟“老解放”“吉普车”“79特”等装备打交道。随着技术进步,汽油机换成了柴油机,舟桥装备实现第一次换代升级。

过去每次架桥训练,一个班的战士要把重达1吨多的器材抬起来分解、连接28次;一名战士要扛着79公斤重的桥板,在50米的距离上往返40趟……“舟桥装备都是铁,磕磕碰碰都是血;舟桥装备都是钢,一不小心就受伤。”几句“顺口溜”道出了那时训练的艰苦。

2018年,这个旅全面列装新型舟桥装备。新装备大量采用电控、液压部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肩扛百斤桥板,喊着号子冲锋的训练场景一去不复返了!”看着刚刚列装的新型舟桥装备,靳浩雷感慨万千。

2020年,同样是参加抗洪抢险任务,靳浩雷感觉“轻松”了许多——配有信号操控设备的新装备就像“变形金刚”,按一下按钮就能实现自动变换。它能将大量的砂石、沙袋直接通过水路运送至决口处,还能迅速架起一座通往受灾区域的浮桥,救援效率大大提高。

然而,更让靳浩雷自豪的是,舟桥兵的精神一直没有改变。

“大江翻滚卷巨浪,舟桥兵飞水架桥忙;狂风为我擦汗水,暴雨为我洗军装……” 1998年7月26日深夜,湖北省嘉鱼县合镇乡一处大堤被洪水撕开一道口子。一位村民试图用蛇皮袋封堵,被洪水卷入抗旱闸底部涵洞。舟桥旅官兵闻讯后火速赶赴救援,排长高文清第一个跳入闸口,不顾手掌手背鲜血直流,扒开一层层泥土,刨出通往涵洞的入口。他用背包绳捆住自己的腿,3次爬进6米深的涵洞,将奄奄一息的村民救出。

那一年的千里江堤,舟桥旅出动冲锋舟187艘,抢救遇险群众6万余人,转移受灾群众7万余人,排除险情800多处,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旅”荣誉称号。

时光流转,官兵们没有让这个光荣称号蒙尘:2020年夏,长江出现汛情,舟桥旅再次闻令而动,迅疾赶赴抗洪一线。7月8日,湖北省武穴市花桥镇荆竹河堤出现长约40米的决口,下游4个村庄6000多名群众、10000多亩良田面临严重威胁。

现场空间狭小,大型机械无法展开。6名党员现场组成“党员突击队”,分批下水。个头1.8米的陈桂超腰上系着安全绳下水后,河水很快没过他的头顶。他憋着一口气迅速上浮,接过战友递来的一根木桩,在战友们协助下,将木桩慢慢竖起。挖掘机铲斗将竖起的木桩“摁”入水中……就这样,他们6人连续作业8个小时,将60多根木桩和钢管插入溃口。全体官兵经过25个小时连续奋战,终于完成封堵决口任务。

当地群众拍下一幅照片:官兵们排除险情后,满身泥水地躺在大堤上休息。这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子弟兵还是当年那个样子,永远值得人民群众信赖!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