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物联网系统、从“云端”开展碳排放核查、制定企业年度碳减排行动方案……上午9时,就职于上海一家绿色科技企业的碳排放管理员陈永平准时到岗,开始一天的忙碌。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陈永平明显感到自己的工作变忙、节奏变快。更让他惊喜的是,今年“碳排放管理员”被正式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受到广泛关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强调“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管廊运维员等18个新职业。这是2019年以来正式发布的第4批新职业。
从走进公众视野到进入正式分类,不断涌现的新职业“刷新”着社会就业版图,成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新动能”。
不断“解锁”的新职业
就读于重庆交通职业学院的夏浩,在校期间就报名参加了数字化管理师的学习。在该职业专场的大学生就业双选会上,他同时收到3家公司的邀约。“以前找工作主动权在企业,现在主动权在我自己。”夏浩说,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人才缺口增加了他的求职信心。
在我国,新职业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中尚未收录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技能要求的职业。这意味着,进入正式分类的新职业,不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初具规模,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小职业折射大时代。4批新职业中,数字技术发展和变革催生出的新职业占比近一半,新职业含“技”量不断提高。外卖小哥变身网约配送员,奶茶店员成为调饮师,传统“护工”升级为健康照护师……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以更积极的姿态服务美好生活。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绿色发展的深入人心,为新职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肥沃土壤。
除了不断涌现的新职业外,传统职业也在经历转型与变更。记者查询人社部官网“调整变更职业(工种)信息”发现,近年间,“行政办事员”职业下增设“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办事员”工种,“安检员”职业下细分“邮件快件安检员”工种,“出租汽车司机”工种被“巡游出租车司机”和“网约出租车司机”2个工种所取代。可见,伴随职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传统职业的转型过程孕育着新的就业机遇。
相关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且增速极快,仅大数据行业便预计保持30%-40%的规模增速,需求量在2000万人左右。
“这些新职业尽管看上去有点小众,但随着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发展潜力巨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张成刚说。
应对“成长的烦恼”
需求的扩大和管理规范化程度的提高,使不少新职业逐渐走上正规化、专业化发展之路,从业者“底气”更足。然而,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背景下,新职业从业者如果不能及时适应环境变化,也容易受到市场冲击。
近年来,不少高校毕业生选择直播销售、网络视频博主等相对灵活的就业方式。这些职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活力,但准入门槛低,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全媒体运营师柳欣感慨道,一旦作品更新速度变慢或质量降低,账号便会迅速“掉粉”。“想要维护热度、保持稳定收入,就需要加大投入、组建团队,仅仅依靠个人力量很难做到。”
张成刚分析,现有的职业技能形成机制中,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从业者技能提升的主要渠道。但许多新职业处于技术和商业模式前沿,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的专业调整速度难以同步,导致许多求职者的职业技能水平与新职业需求不匹配。
今年5月,人社部下发《关于加强新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开展新职业培训特别是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同时鼓励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和院校中从事与新职业相关工作的人员参加师资培训,提高培训基础能力。7月13日,“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3.0版”上线运行,支持培训机构入驻平台后在线开班教学,为新职业求职者、从业者提供学习渠道。
记者还注意到,新职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年龄指向性。调研数据显示,“80后”“90后”从业者占比超过80%,是新职业的主力军,而低学历、低技能劳动者以及部分中年求职者的职业培训与就业问题仍有待解决。
对此,有关部门已采取针对性举措。农业农村部从2019年起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年提质增效”行动,通过摸清“农业经理人”等对象的多样需求,提升培育的精准性。
有保障更安心
“六稳”“六保”,就业居首。稳就业不仅需要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应提高从业者的岗位粘性,增强职业归属感。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其中包括大量新职业劳动者。由于他们就业形式灵活,大多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难以直接确认为劳动关系,因此按照现行规定,难以享受相关保障。
职业上升空间不明确也是新职业从业者普遍担忧的问题。某电子竞技俱乐部负责人表示,电子竞技员的职业报酬通常是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的1至3倍,“但总是感觉不稳定,发展路径不明确”。
对此,不少专家建议,推动各类新职业有序、高效进入职业分类大典,做好已发布的新职业技能体系建设等长期性、基础性工作。
7月16日,人社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提出企业对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应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对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的,应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协议,合理确定双方权利义务;个人依托平台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从事自由职业等,按照民事法律调整双方的权利义务。同时要求各地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鼓励平台企业通过购买人身意外、雇主责任等商业保险,提升保障水平。
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工作也加快了脚步。今年以来,人社部公布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7个专业技术类新职业标准。下一步还将探索标准开发新模式,增强标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随着更多新职业标准的出台,从业者将有更明确的工作方向,职业教育培训和人才技能鉴定也有了权威评价依据,新职业发展前景将更加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