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之下,有这样一群战士,他们从未跟随战鹰飞上高空,但每一次起飞,他们的心弦都随着战鹰跳动;每一次降落后,他们的身影都围着战鹰忙碌。
鹰击长空,离不开地勤官兵的默默付出与努力。在不同的战位上,他们用满腔赤诚,守望着蓝天。
——编 者
寒夜暖灯
■宋子洵 何 鑫
【人物名片】郑洋,北部战区陆军某陆航旅中士。
寒夜的机场跑道上,一个孤单的身影走走停停,对助航灯进行例行巡检。一盏盏助航灯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灿若星辰。
这条长长的跑道,郑洋一走就是8年。在他心里,那一束束灯光仿佛是飞行员们的灯塔,既照亮前路,又指向归途。
“灯光一切正常。”像往常一样,确认助航灯发光正常后,郑洋将情况上报。正当他转身准备离开时,周围的一片灯光突然熄灭。他的心顿时跳到嗓子眼。与此同时,灯光控制室内响起故障报警。
“有16盏助航灯熄灭。”郑洋环顾四周,快速清点后,用对讲机将情况上报飞行保障室。“抓紧时间抢修,马上要开飞了。”对讲机里传来分队长王曙光焦急的声音。
执行夜间飞行任务,必须保证百分之百的飞行助航灯发光率,否则就可能影响飞行员对起降区域的判断,甚至造成飞行事故。
“灯控室,重启灯光电源开关。”尝试重启后,熄灭的助航灯依然没有亮。“既然不是开关问题,灯具也没有破损,那么很可能是由于线缆某处出现短路,可到底是哪一段线路出了问题呢?”郑洋抬手看了看时间,此时距离开飞只剩20分钟。
“一定要在开飞前修好助航灯,不能影响飞行!”尽管像这种16盏灯同时熄灭的情况,郑洋还是头一回遇到,但凭着长期的工作经验,他心中已经盘算好了解决方案。
万籁俱寂,北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又冷又疼。郑洋跨步奔到一盏故障灯旁,戴上绝缘手套,从工具包里拿出扳手,俯身拧下灯井盖上的螺母……一盏灯检查过后,时间已经过去3分钟。
距离战机升空还剩15分钟。
“挨个检查太耽误时间,等到开飞也解决不了问题。”郑洋停了下来,皱着眉头,借着头灯的亮光仔细观察周围环境。“线路出现问题,很可能是由于草坪上的积水渗入灯井,导致短路。”稍作思考后,郑洋朝着地势较低处的一个故障灯跑去。
顾不得寒冷,拆下灯井盖后,郑洋立即将耳朵伏在井口处,辨别线路是否有异常声响。将灯井里的线路快速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后,郑洋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处。
距离战机升空还剩11分钟。
此时,徘徊于16盏故障灯之间的郑洋,多么希望时间过得慢些,再慢些啊!
当检查到第5个故障灯时,果然发现了电路短路的源头,这让郑洋欣喜不已。此刻距离战机升空还剩下不到3分钟。
“来得及!”经历过无数次抢修训练的郑洋搓搓冻僵的双手,请求灯控室断开故障灯线路电源,全神贯注地进行抢修……
“灯控室,打开电源!”话音刚落,16盏灯瞬间发出耀眼光芒,郑洋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郑洋,好样的!不愧是灯光专业的‘大拿’。”回到灯控室,分队长王曙光对郑洋竖起大拇指。
夜幕下,200多盏助航灯闪亮在空旷的机场上。机场外,郑洋望着一架架战机在助航灯的映照下依次升空,露出欣慰的笑容。郑洋说,这200多盏灯就是他心中的热情之火,热情不减,灯不灭。
方寸阵地
■郭领领 刘哲成
【人物名片】霸春鑫,海军航空兵某场站四级军士长,被评为“优秀士兵”6次,“优秀共产党员”2次。
“哔——”某机场塔台,一部电台突然出现阵阵电流声,严重影响飞行指挥,指挥员与飞行员通话联络受阻。此时,地面飞机已开车,另一架飞机进入跑道等待起飞,空中还有3架飞机准备降落。
指挥员“噌”地站起来,视线扫过平台,停留在通信分队分队长霸春鑫身上。
“立即恢复联络!”命令严厉且果决。
霸春鑫立即启用备份电台,参数设置、频率调整一气呵成,仅用30秒便恢复地空通信。随后的2分钟内,他准确锁定信号干扰点方位,成功排除故障。
故障突如其来,惊心动魄,而霸春鑫早已练就了从容不迫的应对本领。为了精通塔台一体化指挥平台维修、电台通信、近距观测、雷达引导等技能,霸春鑫入伍16年来,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塔台上。
塔台位于远离营区办公区的跑道尽头。透过指挥平台镶嵌着的一圈落地玻璃窗,向外望去,视野开阔,风景宜人,可霸春鑫却极少有放松的时候。在这里工作,每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他必须时刻紧盯着每一架次飞机的飞行状态,并将飞机位置和起落架情况准确报告指挥员。这一点,容不得丝毫马虎。
对台里新来的小伙子来说,上岗要过的第一关,便是霸春鑫随机提出的特情预案考核。一名战士笑着吐槽:“刚来台里那会儿,看见他就想绕着走,奈何地儿就这么大!”
环形指挥平台仅几十平方米大小,但在霸春鑫看来,这里是阵地,更是战场。平均每架次飞机从进入视线到确认降落,留给他的观测时间只有短短1分钟。这就要求塔台信号员必须全神贯注,盯紧飞机起落架和角灯。新兵偶尔走神,霸春鑫总是面色铁青:“咱们是飞行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飞行员和地面的唯一连接点,不能出一点儿差错!”
在他的带领下,新兵在半年内就能熟练操作一体化指挥平台,通过常规理论考试和若干实践考试后,便可独立完成保障任务。
那年,塔台设备更新换代。新设备更加智能化,但随之而来的是故障点变多,排除故障难度增大,加装一体化模块涉及几十个电路板、近百条线路。为了让新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霸春鑫跟着厂家技术人员从装机、调试、维护到一般故障排除,一步一步地学,光笔记就记了满满两大本。他整理的“塔台装备技术档案”如今已成为指导工作的依据,大幅提升了塔台工作效率。
塔台这个“方寸阵地”,见证着霸春鑫16年的军旅光阴,承载着机场保障几万架次飞机飞行安全的重要使命。阵地上,除了指挥平台、几十本写得满满当当的值班笔记,还有一面锦旗。
锦旗是某飞行团驻训时,因感谢霸春鑫成功处置重大特情而赠予他的,上面16个字几乎是他军旅岁月的生动写照——“导航尖兵战鹰卫士,预警排险尽职尽责”。
归航灯塔
■陈 健 金 鑫
【人物名片】黄伟,第80集团军某陆航旅二级军士长,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官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
晚上9点,黄伟就已经和战友们躺在床上休息。每逢夜间有保障任务时,他们的熄灯时间都会提前。根据计划,凌晨1点将组织跨昼夜飞行训练,这就意味着他们要在午夜12点开始保障前的准备工作。
入伍22年,在台站坚守了17年,黄伟保障过大大小小2000多个飞行场次,没有出现过一次失误。对于通信导航保障这一套流程,他早已烂熟于心。现在,就连他带过的徒弟也都能独立完成飞行保障任务。但每一次飞行训练,特别是夜间飞行,即使不值班,黄伟也一定会在机器旁守着,直到最后一架战鹰平安降落。
“认真保障每一场飞行,做战鹰归航的‘灯塔’。”这是黄伟成为通信导航兵那天,就牢记在心里的一句话。
十几年来,连队干部换了一任又一任,几乎每任主官都对黄伟说过同样的话:“台站交给你负责,我放心。”在黄伟看来,能够指引战鹰安全回家,并得到组织的信任和认可,就是莫大的荣耀。
“嘀嘀、嘀嘀……”12点整,闹钟准时响起。黄伟叫醒战友,快步奔向值班室。头顶的白炽灯发出刺眼的光芒,黄伟微微眯起眼睛,开始了任务前的设备检查和调试工作。
凌晨1点,战鹰准时升空。
此时,在这个距离机场数公里远的房间里,黄伟不停地踱步,眼睛不时盯着正在运转的导航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睡意袭来,黄伟感到头有些发沉。他努力瞪大眼睛,在机器前来回走、来回看。又一阵睡意袭来,他在太阳穴上抹了一滴风油精,又从兜里抓了几根干辣椒,大口嚼了起来。
身边战友看着他紧皱的眉头和通红的脸颊,不禁暗暗咂舌。其实,每一次执行夜间飞行保障任务,黄伟都会随身携带这两样“法宝”。
十几年前的那个深夜,忙碌了一整天的黄伟坐守在机器面前实在困得厉害,两眼皮直打架。这一幕恰巧被连长看到。连长递给他风油精和干辣椒,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现在天上飞的都是你的战友,如果你睡过去,那他们的飞行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你愿意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酿成大错吗?”连长的一番话让黄伟一个激灵,立刻清醒过来。此后的许多年里,风油精和干辣椒陪伴他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
3点、4点、5点……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设备运转的“嘀嘀”声和刺鼻的风油精的气味,萦绕在黄伟身旁。不觉间,东面地平线上露出红光。随着最后一架战鹰顺利返航,此次飞行保障任务圆满结束。黄伟揉揉酸涩的眼睛,伸了一个懒腰,悬着的心却没办法完全放下。因为他知道,一次飞行的结束,就意味着下一次飞行的开始。
心系云端
■吴 震
【人物名片】陈云,第76集团军某陆航旅上士,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官”和“保障尖兵”。
凌晨2点,第76集团军某陆航旅气象值班室内依旧灯火通明。上士陈云独自值守在这里,双眼盯着显示屏上不断变化的红色数值,毫无睡意。
夜,静得几乎只剩下仪器运转的声音。突然,一阵微风吹过,尽管门窗紧闭,但树枝摇曳的声音还是立即引起陈云的警觉。
“风向253,风速23……”片刻后,仪表数值猛地出现较大变化,风速瞬间由2m/s达到24m/s,并伴有一定持续性。陈云的心像突然上升的数据一样,一下提到嗓子眼。
来不及犹豫,陈云立刻拨通旅作战值班室以及机务、场站的值班电话。“我是气象保障室值班观测员,向您报告天气情况。现在瞬时风速已经达到26m/s,2分钟内平均风速达到24m/s,请及时做好应对措施,防止危险天气损坏装备。”
挂断电话,陈云快速跑向室外观测场。温度、湿度、气压……不到5分钟,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空格逐一被填满。那晚,他的工作量达到了平时的4倍。
工作虽然辛苦,但陈云却乐在其中。“我喜爱蓝天,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名空勤,守护战鹰翱翔天空……”8年前,学空勤的愿望落空后,陈云便干起了气象观测。他说,在这个岗位上同样能守望蓝天。
观测值班看似简单,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气象观测员又谈何容易。这项工作极为严谨,稍有差池就会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精准无误的背后,是长时间的学习积累——仅岗位入门,学习周期便长达2年。
回首往昔,刚入行时的一次窘迫经历,至今仍让陈云难以忘怀。那次,他伴随保障直升机高原实弹射击训练。望着万里无云的晴空,指挥员突然发问:“明天就打实弹了,今晚的风向风速会不会变化?”
“首长,变化的可能性不大,明天实弹射击应该可以正常进行。”陈云有点心虚地答道。
“报告天气情况,最忌讳出现‘可能’‘也许’‘大概’等字眼,必须做到准确果断……”指挥员严厉的批评让陈云脸红到脖子根,额上直冒汗。
回到单位,陈云第一时间向预报员请教学习,汲取教训、补齐短板。此后,每每前往陌生地域前,陈云都会提前做大量准备工作,收集掌握当地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为任务保障打实基础。
成长为班长后,陈云把自己总结出的经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战友,先后培养出10余名优秀的气象观测员,并带领班级零差错完成了高原演习、抢险救灾等多项任务的气象保障工作。
听风辨云,观雷报雨。8年来,陈云不知道自己值过多少夜班。在他心中,漫天繁星再耀眼,也不及与飞行安全紧密相连的那一朵朵碎云……
摄 影:吴骁峰 白高峰 刘雨辰 李 鹏 李骐光
图片制作:孙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