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8月中旬,第77集团军某旅一堂“唱军歌学党史”系列主题授课开讲前,官兵们齐声唱起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歌。
“这首《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营区广播经常播放,大家是否知道它背后的红色故事?”伴随着激昂的旋律,授课主讲人、该旅某营教导员常永吉打开了话匣子。
“1962年,为确保祖国西部领土主权安全,党中央一声令下,一批批官兵扛起钢枪,从内地奔赴边疆,建设边防哨卡。”常永吉娓娓道来,“一时间,一大批卫国戍边热血军人奔向西部边陲的各个点位。这些点位中,就有萨拉绰克山下的阿拉马力。”
阿拉马力,原是一片无人区,四季风雪不断,常年荒无人烟。得知官兵要在阿拉马力建设边防站,当地牧民都很惊诧,他们劝说官兵:“你们不被冻死,半夜也会被狼叼了去!”然而,首批边防站官兵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天大的困难也不怕,死也要在阿拉马力扎下根。
来到阿拉马力,困难接踵而至:没有住处,官兵们便挖地窝子穴地而居;没有补给,大家就挖草根、嚼雪块充饥;巡逻没有车没有马,战士们凭着双腿爬雪山、过冰河……面对异常艰苦的环境,官兵们始终保持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工作之余,官兵们就地取材,用石块在山坡上堆出了“以苦为荣、以站为家”8个大字,誓言铮铮、豪气冲天。
“一次,一名干部来站蹲点。官兵们以站为家的默默坚守深深打动了这名干部,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后来,这名干部根据阿拉马力边防站官兵的事迹创作了这首传唱至今的军歌。”常永吉说。
“‘打起背包就出发’,既是先辈们坚决听党话、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更是人民子弟兵一以贯之的精神传承。”常永吉接着说,2017年,旅里奉命由内地城市移防高原。接到命令后,全旅官兵齐声唱响“打起背包就出发”,登上了开往高原的列车,交出了转隶移防的合格答卷。
常永吉的讲述,让经历了那次移防的老兵们陷入回忆——
移防之初,营房不够,大家把两张床拼起来供3个人睡;没有训练场,官兵扛起工具,在乱石滩上平整出一块4个足球场大的训练场地;生活用水短缺,官兵们去远处的机井一桶一桶地挑水;为改善生活环境,官兵们在寸草不生的荒坡上精心种活近百棵“扎根树”……
“军歌背后的故事让我深受震撼,我一定要踏踏实实工作,坚决做到‘党让去哪就去哪,党让干啥就干啥’!”课后讨论中,新兵陈富云的发言引发官兵共鸣。一名干部接过话茬:“无论是红军传统歌曲《上前线去》,还是八路军官兵唱响的《到敌人后方去》,或是志愿军前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昂扬旋律,这些军歌都有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民军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祖国要我守边卡,顶风冒雪把武练,练好本领准备打……”近日,该旅成建制赴某高原驻训场执行演训任务,铿锵的旋律在雪山之巅久久回荡……
短评
讲好军歌背后的故事
■陈振中
从我军建军伊始创作的《快去当红军》,到解放战争中传唱的《解放区的天》,再到后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嘹亮的军歌始终与人民军队的发展同频共振,激励着一代代官兵勇往直前,从胜利走向胜利。
歌以咏志。运用军旅歌曲开展教育、激励官兵,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官兵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规定: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延安时期,我军更是把学唱军旅歌曲,明确为部队日常工作的一项制度加以落实。
军歌声中有故事,军歌声中有精神。开国上将萧华曾说,我们回首长征历史,不要忘记那枪声炮声,更不要忘记那歌声琴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不妨将军歌作为生动教材,为官兵讲好军歌背后的历史、蕴含的道理,用战地歌声坚定理想信念、培塑战斗精神、鼓舞军心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