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没有读者,便没有报纸。一张报纸办得如何,读者最有发言权。
“坚持开门办报、集中官兵智慧”是群众路线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体现,也是解放军报的优良传统之一。军报需要读者来读、来评、来办,军报永远离不开读者的目光,也始终在聆听读者的声音。
为继承和发扬开门办报的优良传统,加强编辑部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为使编读之间的心贴得更紧、离得更近,“读者之友”专版即日起开设“我看军报”专栏,诚挚欢迎军地读者给我们提出意见建议。
您的每一句鼓励,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您的每一条建议,都是我们攀登的阶梯。我们期待您的反馈。
邮箱:junbaoduzhe@163.com。
——编 者
英雄,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媒体信息令人目不暇接,英雄的事迹常常淹没在信息的浩海。但这些日子,读到《解放军报》“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我们在战位报告”英雄篇章系列报道,内心深处涌起的感动却让我久久无法平静。9位曾被习主席接见过、勉励过的英模人物,牢记统帅嘱托,以自己的方式,在各自的战位上为强军兴军事业勠力前行。
被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我才发现,原来,任凭生活忙忙碌碌,我们的内心,仍然为英雄留着一片净土。
走近英雄,方能认识英雄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在《解放军报》上看到英雄“怕疼”的一面。
这是《英雄挺立在“另一个战场”》中一段动人心弦的描写——
“细长的针头扎进刚刚结痂的伤疤,即使嘴里咬着毛巾,他也疼得喊出声来,有时不得不叫人将自己摁住……”
这个“疼得喊出声来”的人,是在雷场上喊出“你退后、让我来”的“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
有血性,也有人性;不怕死,却会喊疼——年轻的杜富国身上,看似截然不同的两面,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英雄。
英雄的壮举早已为人熟知,而一声惊雷过后的康复生活,对大多数读者而言是陌生的,对失去双眼和双手的杜富国来说则是艰巨和漫长的。
有时,苦痛藏身于漫长之中,伟大闪耀于平凡之时。“一个心灵手巧的成年人,突然要像婴儿一样从拿勺子开始学起,而且做得还不如婴儿,你能想象那种煎熬吗?”
当记者选择走进杜富国的生活,选择记录他术后康复的点点滴滴,为读者推开了通往英雄内心世界的“心灵之门”——
他会陷入悲伤,刚才还靠在床头有说有笑,又“瞬间呆住了,无边的沉寂,弥漫了整个病房”;他会坦言不知道,对“今后的路怎么走”这样的问题,直言“我现在很难回答”……失去双眼和双手,生活注定不易,但他最终选择直面,选择“自己站起来”。
不同于转瞬之间的生死抉择,那些置身于漫长生活中的英雄,或许不像太阳般耀眼夺目,却散发着另一种直抵人心的温暖。
感受这种温暖,需要走近他们,走近他们每天面对的生活之难、岁月之艰。
王忠心、王刚、陈薇、杜富国、戴明盟、张富清、麦贤得、韦昌进、李中华……这些无数次出现在媒体聚光灯下的英雄人物,不再是有距离感的“高大全”形象,而是充满着寻常人喜怒哀乐的真实个体。
捧读这组稿件,我每每沉浸在一个个熟悉而温暖的生活情境之中,不知不觉被打动。记者用心走进英雄的生活,去观察、去体会、去还原,这种来源于真实的力量,足以融化人心。
生活微末处,可见真本色
有些细节,乍一看让人会心一笑,细品起来却又令人回味无穷。
在《兵心依旧 初心永恒》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让人反复咀嚼的细节——
退休后,王忠心依然习惯早起,起床后像出操一样,在房前屋后踱来踱去,把整齐的树木当成班排士兵,有时还“一二一”喊几声口号。
而在王忠心妻子杨洪苗眼中,这个功勋卓著的老兵又让人心疼:他有时笑着笑着突然表情凝重,钓鱼时会对着池塘发呆,鱼上钩了都不知道。
没有刻意渲染,也无需过度拔高,有过军旅生涯的读者,大概都会对这样的情境感同身受。或许,对军营的眷恋,不在长篇累牍的豪言壮语,恰在偶尔的发呆走神之时。
也正是这些充满画面感的生活微末处,更能激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刚没有时间花前月下,妻子却记得他的小浪漫——“他每年情人节都会买一个工艺品戒指送给我,虽然也不值钱,可回家都要郑重其事地给我戴上。”
老英雄张富清和老伴相濡以沫数十年,仍有“调皮”的时候——建军节当晚,他和老伴通电话,像孩子一样要祝福:“今天是‘八一’,你还没祝我节日快乐呢。”
英雄的事迹有许多轰轰烈烈的时刻,为什么记者却花费大量笔墨记录这些日常的时刻呢?
在我看来,这些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生活琐事,洋溢着英雄对家、对国和对生活浓烈的热爱。爱是一切牺牲的根本动力。只有理解了英雄之所爱,才会更多地去思考、去认同英雄作出牺牲奉献的内在动机。因而,《我的幸福是守望人民的幸福》一文结尾处的画面,久久停留在我的脑海中——
静下来的时候,王刚常会回想起少年时的自己,坐在果实累累的树下,望着四周邻里,望着那片宁静祥和的暮色和炊烟……
与英雄经历的一场场生死战斗相比,结尾的“画风”截然不同。只有懂得这份宁静的美好,才能懂得英雄守护这份宁静的抉择!
因为爱,所以守护,所以坚持,这正是每一位英雄最触动人心的地方。
寻找光明的人,本身也是一道光
光环背后的英雄是什么样子?满载荣誉之后何去何从?这是这组系列稿件始终在回答的问题,也是许多像我一样的读者十分关心的话题。
“你知道吗?我第一次着舰时,已经41岁了……”“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的这句感慨,读起来意味深长。在英雄心中,铭记的不只是成功一瞬,更是一直追赶的不懈奋斗。9年过去,戴明盟已经成长为一名高级指挥员,仍然在为祖国的航母事业奋飞。
“识英雄,不仅在风雨之中,更在风雨之后。”岁月洗净铅华,那些早就家喻户晓、荣誉等身的英雄们,没有迷失在聚光灯下,更没有停留在昨天的光环中,而是选择在各自战位负重前行。
抗击非典疫情、汶川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疫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来自江南水乡的温婉女子陈薇,每每在危急关头总迸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至今仍然战斗在实验室中。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人民英雄”麦贤得跟妻子李玉枝商量后,拿出家中积蓄,以“一名老兵”的名义捐给了汕头市援鄂抗疫医疗队……
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2次……王刚选择把战绩归零、荣誉归零。战友们看到的,仍是那个身先士卒的冲锋身影;战友们听到的,仍是那句铿锵有力的战斗口号“看我的!跟我上”。
正是在英雄一次次归零后的“再出发”中,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个社会不只有冲上热搜的“躺平”,更有许许多多选择奋斗到底的勇士。正如巴金所说,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那些坚持寻找光明的人,本身也是一道光。读懂他们,让我和我的战友更渴望成为他们!感谢英雄,也感谢那些带着我们走近英雄、重新认识英雄的军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