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芙蓉峰下星火灿烂


■袁子健

“同学们,起来,走向光明的路上,我们是创造新中国的健将。”轻声哼唱着这首抗战歌曲,在一个雾霭氤氲的早晨,我来到了位于湖南省邵阳市的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

夫夷江畔,芙蓉峰下。这所战时讲学院,当时被人们誉为“南方抗大”。讲学院旧址的大门右侧,挂着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院名。从大门进入宅院大堂,只见房屋雕梁画栋,石柱石雕、窗棂绘饰精美考究。第一次来此参观的人不免会疑惑:一座战时的学堂为何有如此装饰?

时间回到1938年,日寇铁蹄越过平津一路南下侵入湖南。中共湖南省委号召全省同胞为保卫湖南而战,号召广大青年到军队去、到前线去。这年6月,史学家吕振羽向湖南省委建议,在武冈县创办讲学院,传授马列主义、抗战思想及策略,培训基层抗日干部。这一建议得到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央驻湘代表徐特立的支持。在武冈群众的帮助下,吕振羽找到了晚清太子少保席宝田生前耗费巨资修建而成的这座宅院。席宝田的后人听说是办学校,不仅欣然同意,还全免了租金。学院受湖南省委直接领导,吕振羽负责全面工作,中共党员、著名文学家张天翼任教务长。学院领导和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但是,讲学院在筹备初期就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百般阻挠。他们声称成立私办学校“须按合法手续进行筹备”,妄图以此扼杀共产党人办学的愿望。1938年8月,学院突破反动势力的遏制,艰难完成筹备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招生,并于9月15日正式开学。

这座院子建筑面积2448平方米,现存大小60余个房间。走在连接前后栋之间的过亭,人们还可以看到一排排房间里,部分生活、学习用具依然放在原来的位置,只是岁月在上面留下了痕迹。当年,讲学院的师生就是在这里一边进行斗争,一边开展教学。

我们游览之时,正值大雨初歇。阳光透过雾霭洒在天井,映出一道彩虹。前坪的鹅卵石路面带着未干的水迹,几株青草从石缝中冒了出来,生机盎然。而彼时的“南方抗大”,却被笼罩在白色恐怖的阴霾之中。

讲学院遭到国民党“仇共”势力的极端憎恨,他们处心积虑地要解散讲学院,破坏活动愈加猖獗。国民党要员陈立夫给讲学院扣上“宣传错综复杂的思想,愚弄青年”“欺骗群众,希图捣乱社会秩序,危害三民主义”等莫须有的罪名。1939年4月20日,国民党武冈县政府勒令讲学院解散。1939年5月13日,国民党军队团团包围了塘田战时讲学院。16日,院长吕振羽冒着生命危险前去谈判。面对国民党军队提出的交出院印、院牌和全体名册等无理要求,他严词拒绝:“你们如果为升官发财,可以拿我的脑袋去。难道你们想按名册去陷害这些无辜的青年和尽忠于抗战救亡教育工作的员工吗?”

在残暴的敌人面前,为保存革命实力,经湖南省委同意,讲学院决定停办。讲学院解散后,师生们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回乡建立党组织,有的留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有的加入了新四军……他们继续以新的方式传播党的革命理论,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站在院长吕振羽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里,看着他的一份份手稿,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风雨飘摇的旧中国里,革命先辈无惧牺牲的不屈灵魂。斯人已去,但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的仁人志士,他们的灵魂已融入巍峨的芙蓉峰山脉,他们的脉搏将永远随奔腾的夫夷江跳动。

塘田战时讲学院虽然仅存8个月,但成果是丰硕的。她为党培训了250多名进步青年,发展了50多名共产党员,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骨干力量。革命师生还在新宁、城步、洞口等地建起了基层党组织,推动了全省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在湖南省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1945年冬,周恩来在延安出席湖南工作座谈会时,还不忘“南方抗大”的作用。他讲道:塘田战时讲学院像一座熔炉,投入矿石,铁水奔流,被反动派猛力一砸,火花四溅,变成了无数火源,到处燃烧。

现在,讲学院旧址已经成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我再次踏入这座红色旧址,聆听先辈的故事,心情格外激动。日上中天,云开雾散,天地一片清明。灿烂的阳光照进这座古色古香的府宅,青砖黛瓦熠熠生辉,当年的那些故事必将久久流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