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在凯旋中战胜自己


■范承达  王 烁

“没有天生的冠军,更没有常胜将军,我只有一颗不断超越世界之巅的野心。”东京奥运会结束后,这条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刘国梁多年前写下的微博,再次上了热搜。

这条微博里,除了众多“迷弟迷妹”的点赞,球迷们还写下不少跟帖:“哪有什么天下无敌,无非是骨子里的居安思危和超出常人的努力”“站在一项项冠军累积起的成绩簿上,最难战胜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人们喜欢体育,因为可以欣赏速度与力量迸发的激情,因为可以欣赏身体与动感建构的优雅,更因为赛场如人生,其中蕴含着启人心智的力量。比如,中国乒乓球、跳水、举重等“梦之队”,他们用不断超越自我的清醒、忧患和努力告诉我们,胜利是全新起点,而不是奋斗终点,只有从“过去的自己”中跨过去,从“胜利的自己”中走出来,才能找准“行远自迩”的路标,迈向更加可期的“诗和远方”。

然而应该看到,胜而怠、赢而骄、成而懈,是人类心理的劣性。与这一“劣性”的战斗是持久战、拉锯战。古今中外,不少人战胜了强敌却没能战胜“劣性”,给人们留下了“败事多因得志时”的警策。

李自成进京后为何迅速溃败?一个原因就是胜利后不见忧患,忘记了金戈铁马,沉迷于声色犬马,结果庆功酒还没喝完就被打翻了。太平天国为何很快陨落?原因之一就是几次胜利让洪秀全和他的下属自大并贪恋功名了。历史上,多少由胜转败的教训,多少由强到弱的经历,都印证着古人郑瑄的那句名言——“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

其实,在与“劣性”战斗中败下阵来的岂止古人。著名核物理学家奥本海默,这位世界“原子弹之父”在功成名就之后,每天最大的喜悦就是欣赏橱柜里的各种奖状、贺电,结果科研创新能力像自由落体一样下降了。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谁在凯旋中战胜自己,谁就赢得了两次胜利。”的确,取得成功时的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难能可贵,更令人钦佩。

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后说,“成绩属于以前,我更忧心于没有攻克的难题”;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说,“回去第一件事,还是要下田看看”;粟裕在每次打了胜仗后,都要求把问题和不足找全、找准,并把改正措施落实好……这启示我们,成功之后仍然心存忧患,远虑长谋,方不致触礁迷航;胜利之后依然宵衣旰食,勇于创新,方不致沉沦不振。

前不久,媒体集中宣传了被中央军委授予“强军先锋飞行大队”荣誉称号的空军某部。该部战斗力一直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面对众多的荣誉,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换羽奋飞,再立新功。在他们看来,战争的“脸”不停在变,打胜仗的能力标准不停在变,潜在对手的能力同样不停在变,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未必可行;上次成功的路径,也可能成为下次失败的原因。沉迷于昔日的荣光,停滞在过去的经验,无异于给自己“设套”,要想保持第一,就须勇创第一。

当年,毛泽东同志带领党中央“进京赶考”时提醒大家要做到“两个务必”;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取得成就时要求大家要保持那“一股子气呀、劲呀”。展开党书写的历史长卷不难发现,正是因为全党全军在取得成绩后保持清醒、不懈奋斗,我们党才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阶段,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方此之时,“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知道了征途的遥远,就不会为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每名官兵只有自觉克服“小富即安”的自满情绪、“喘气歇脚”的松劲情绪、“不思创新”的守摊情绪,始终保持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拼劲,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韧劲,居安思危、续写荣光的干劲,才能在强军征程上不断书写人生华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