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网络早已融入到军营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于基层带兵人而言,网络更是开展教育宝贵的资源库。但也要看到,因此产生的“提笔忘言”等现象屡见不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基层政治干部用好网络,把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教育创新的“最大增量”?本期,我们分享第73集团军某旅的做法,以及海军陆战队某旅一位指导员的感悟,希望能给带兵人一些启示。
现场下发想定、临机处置情况、教案限时完成……7月下旬,第73集团军某旅政治干部集训的“一堂课”比武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引人注目的是,此次比武全程“断网”。
网络各类资源丰富,覆盖面广,是准备教育内容很好的素材库,为何这次比武却不让用网?
事情源于不久前一次教案抽查。有几名平时授课能力较强的指导员驻训期间的教案内容没有紧贴官兵思想实际,课件制作也较为粗糙。问及原因,他们的回答是:没有网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驻训地条件相对艰苦,强军网使用没有营区便利,加之出于保密要求,官兵使用互联网受限。没了网络这一趁手资源,一些干部叫苦连天,甚至有位任职3年以上的指导员,到了备课时间挠头抓瞎。
经过进一步调查,旅党委还发现一些现象:思想调查靠网络问卷,谈心交心流于表面;典型事例线上找资料,缺乏深入理解剖析;课件设计精致,内容却大同小异……网络上资料触手可及,导致个别政治干部在准备教案时过度依赖。
这让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谢皇峰陷入深思:“过去网络不发达,教育一样搞得风风火火。说到底,网络本是增效工具,没想到却成了卡脖子的地方,必须下力气引导政治干部摆脱网络依赖!”
“构设战场环境,倒逼政治教员摒弃‘网络依赖症’!”在这次集训筹备会上,该旅领导研究决定,要利用好“一堂课”比武,运用想定作业、情况处置等形式,压缩教育准备和授课时间,引导大家离开对网络的依赖,以实战标准考察教育动员等能力。
离开网络的“拐棍”,小有名气的教育能手、一营支援保障连指导员赵颜龙没想到,自己竟用了一整晚的时间,才理顺了一堂战斗精神教育课的教案框架。
面对“围绕‘激发官兵战斗血性’主题,在24小时内,独立准备一堂20分钟的教育课”的考核任务,赵颜龙眉头紧锁,反复思考。战斗受阻、敌军袭扰、心理攻防……各类实战情况如何处置,逼着他一次次对设想修改完善。过去一些“拿来就用”的网络素材,现在发现并不适用。
冷静下来后,赵颜龙开始寻找解决办法。这时,他在“红色尖刀连”当兵时就使用的笔记本进入了视线。革命先烈寻淮洲的“请战书”、二等功臣田浩钦的拼搏故事……本子上记载的这些一度“被遗忘”的故事,成为他准备教案的有效素材。这也让他意识到,要把积累工作做在平时,多多发掘“自身之玉”,不能总想着借用“他山之石”,这样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们有信息保障奇兵,我们有侦察先锋,我们有驾驶精英,我们保障连有自己的英雄故事……”走上“一堂课”比武台,赵颜龙深吸一口气,开始了题为《保障连,同样是破阵先锋》的授课。
“离开网络照样能做好‘教育大餐’,才是基层政治干部应该具备的能力!”走下比武台,赵颜龙知道,跨过网络依赖这一关,他向合格指导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用好“外挂”,更要练好“内功”
■海军陆战队某旅一连指导员 郭智麟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一次,再次站上旅“四会”政治教员比武场,我心里更有底了。
一年前,我刚来连队任职。因为此前没有备课经验,为了准备教育提纲,我打开强军网搜索,网上各类资料非常丰富,随便点开几个就够准备一堂课了,根本不用点灯熬油费心思考,这让我以为掌握了备课捷径。此后,只要是准备教育内容,我就上网搜索“借鉴”。靠着这样的方法,开展教育倒还算顺利。这也让刚当指导员没多久的我产生了一种错觉:原来,开展教育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不久后,旅里组织“四会”政治教员比武。得知消息,我信心满满地报了名。初选阶段,每人要提交一份教育提纲。我在强军网上下载了七八份参考资料,经过精心整合完善,一篇教育提纲就出炉了。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一路顺利地走到了决赛。
然而决赛的赛制,给了我当头一棒。其中一个环节是,在10分钟内,根据抽取的主题,准备一堂随机教育课。这让我傻了眼,无网可用怎么办?我只能临时勉强拿出一份教案,结果可想而知。评委的点评让我羞愧不已:逻辑不通,事例老旧,说理不强……
依靠网络冲进决赛,最后因为“断网”遭遇失败。真是成也网络,败也网络。当时,像我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比赛结束进行讲评时,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基层政治干部“不仅要会利用网络资源这个‘外挂’,更应锻炼好自己的‘内功’”。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前,对于网上资源,我每每发现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表达新潮的教案,就马上保存下来,总觉得能用到。然而,日复一日,保存的内容越来越多,使用的频率却几乎为零,只在准备相关主题的教育时看一眼、用一下。
这次的失利让我清醒地意识到:我的做法看似拥有了很多资料,其实并没有被自己嚼烂吃透,需要时无法信手拈来。网络这个“外挂”再强,终究不是自己的真实能力和水平,一旦断了网,难免手足无措。
其实,网络海纳百川,各类资源的确便利了知识学习,能够利用网络获取所需资源也是一种能力。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把获取当做最后一步,由此忽略学习、消化、吸收,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过程,而应把积累工作做在平时,不能总期待着临时“抱佛脚”。
自此以后,我开始注重搭建自己的知识库。比如浏览到一份好的教案,我会先分析框架结构,再梳理内容组合、表达逻辑,学习语言表达方式。遇到好的例子、名言警句,我就分类摘录到相应主题的素材库中。
慢慢地,我的本子越来越厚,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肚子里越来越有“货”。如今准备教案时,我更加得心应手,虽然依旧会借助网络,但不再奉行“拿来主义”,而是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独立思考框架结构和内容配置。
凭借日常积累,我在本次比武中获得第一,特别是随机教育环节,获得评委一致好评。
(陈 岩整理)
编辑感言
■胡 璞
编辑完这两篇稿件,编者不由得想起过去常听到的一句话,“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今看来依旧如此。
曾有过这样一个问题:网络时代,人变得更聪明了,还是更笨了?网络作为一个载体,承载着海量的信息和资源,相较过去大大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难度和成本,使得学习可以更加大众化,敲击几下键盘,即可获取想了解的内容。
但这样的便捷,也使得一些人养成了“拿来主义”的习惯,不愿意再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掌握知识,人也变得更加浮躁、懒惰。不知不觉间,提笔忘字、提笔忘言已是常态。本应发挥锦上添花作用的网络,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慢慢“绑架”了我们的大脑。
如何用好网络?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阅读、记忆习惯,将消化理解、增强内功做在平时,让知识内化为能力。让网络恢复原有辅助作用,也就不用担心一旦网络中断,我们该如何应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