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文化时空里的“牛”艺术


■吕国英

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的情感。千百年来,人们以艺术的形式为牛写形绘貌、驻画存象,表达对牛的喜爱,也将牛的文化符号带进艺术美的时空。

古人以牛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与古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遗存的历史痕迹与相关文献看,原始人类出于狩猎、模仿或游戏等动机,留下的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往往是刻于居住的洞穴石壁、崖岩上。严格意义上说,这些还不属于艺术创作。

真正属于艺术创作的以牛为题材的作品,较早见于三国时期的画家曹弗兴。据文献记载,其有《三牛图》传世。早期画家中,还有六朝梁武帝时期的陶弘景,其画《双牛图》,一牛首戴金笼头,被人前牵后赶;一牛悠闲水草边,饮水食草、信步悠然。这幅画作用以谢绝梁武帝请他为官的好意,传为千古趣话。到唐宋以降,以牛入画渐成风尚,画牛名家代有辈出,画牛佳作时有呈现。比如,唐宋时期的韩滉、戴嵩、李唐等,元明时期的赵孟頫、郭诩、邓姬等,清代的石涛、蓝涛、杨晋等。进入近现代尤其是当代以来,既出现了一些兼画牛画的大家,也有一些以牛画立名的画家。比如,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范曾、黄胄等。

说牛画,不能不谈《五牛图》。此画由唐代著名画家韩滉创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之一,也是韩滉唯一传世作品,还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绘画。《五牛图》中五头牛从左至右依次排列,既各具状貌,又姿态各异。从毛色上看,五头牛中,有三头为黄色,一头为黑白花斑,另一头为黑褐色;从形貌上观,五头牛皆为立图;从神态上察,一头头系红络、表情庄重,一头投足摆首、情态悠然,一头举目欲行、轻松自在,一头昂首耸肩,如待笃行,一头矮丛搔首、闲步悠然。通览整个构图,五牛之间几近等距,除最后一头颈部近处有一低矮树丛外,再无其它景衬。因此,每头牛之画面均可独立成章。据文献记载,这幅《五牛图》一经创作完成即引发收藏追捧。北宋时,曾被收入内府,宋徽宗题词签字。后来,这幅画被书画大家赵孟頫收藏,其如获至宝,留下了“神气磊落、稀世名笔”的题跋。至清代,《五牛图》被征召入宫,成为乾隆皇帝的珍爱之宝。清朝末年,该画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件稀世珍宝落入外国人之手。上世纪50年代初,《五牛图》出现在香港拍卖行,遵照周恩来总理“不惜代价,抢救国宝”电报指示,在新华社香港分社机智的运作下,这幅画得以及时撤拍。如今,《五牛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之所以被称为“国宝”,因为其早已不仅是一幅画,而是一段历史、一种象征、一介载体。它是盛唐历史的见证、审美的象征、文化与艺术的载体。

从古至今,历代画家为牛立象存画,或以牛造像,或以牛写景,或以牛叙事,或以牛寄情,或以牛喻意。像韩滉的《五牛图》、戴嵩的《斗牛图》、张录成的《百牛图》等,就属典型的为牛写真、造像:牛者,大物也,或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或任由天性、浑然天地。像赵孟頫《寿春令留犊图》就是典型的以牛叙事:寿春令上任时驾黄牛,离任时留一犊(黄牛所生)。像石涛的《对牛弹琴》就是以牛寄情:“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知音难遇有寄托,牛声一呼真妙解。像李可染的许多《牧牛图》,大都以牛写景:孺子卧大物,田园醉牧笛……

历代画家以牛入画,代有笔墨,为牛留下了诸多艺术形象,是牛之造化所示物,为人之审美所呈象,承载着“牛”精神的喻示与象征,也寓意着“牛”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