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仰望“焦桐”


■李光辉 本报特约记者 魏联军

焦裕禄同志手迹影印件“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习近平

奔腾咆哮的九曲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拐了最后一道弯。

岸堤边,“焦桐”枝叶参天、华盖遮阴。根,深扎于泥土;叶,伸展在云际。

那个当初栽下它的人,离开这里57年了。历经风霜雪雨、时代沧桑,它如同一座丰碑,挺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上。

今天,让我们仰望“焦桐”,追寻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路标。

“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

重读写于55年前的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记者仍心潮难平。

通讯开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揪心的画面: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这个场景复原于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再现了他刚上任时的情形——

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候车室挤满背井离乡逃荒的灾民。焦裕禄带领县委委员来到这里,他噙着泪向乡亲们鞠躬:“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不能带领大家战胜灾荒,我们应该感到耻辱!大家是被灾荒逼走的,真对不起你们哪!我们很快会用热炕头、白面馍馍把你们接回来的!”

家住东坝头镇雷辛庄村的83岁老人雷中江,每每忆起这一幕,总是哽咽难语:“焦书记拉着俺的手,眼里有泪。那场面,一辈子难忘!”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被誉为黄河之滨的精神殿堂: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双破胶鞋、下乡时用过的雨伞……记录着焦裕禄在兰考的470多天里,靠骑车走路,踏遍全县120多个生产大队,在风里、雨里、雪里、沙窝里、激流里,查风口、探流沙、访农家、问疾苦的足迹。

2014年3月,习主席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动情地回忆:“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多次泣不成声。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

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就专程到过兰考,在干部群众座谈会上,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5年后重访兰考,习主席指出:“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

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是焦裕禄精神穿越时空,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最深厚的印记。焦裕禄纪念园管理处副主任董亚娜介绍,兰考焦裕禄墓、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焦桐”等场馆和景观,近年来成为军地单位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参观者的表情都格外凝重。这份凝重,源于对这个伟大灵魂的崇敬。

豫剧《焦裕禄》中有这样两句唱词:“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只为脸面争虚名;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贪图私利把百姓坑。”当年,焦裕禄魂归兰考,县城万人空巷,群众挥泪如雨,一跪一叩头:“焦书记,你是为俺们活活累死的!”

“焦桐”不语,坊间有碑。这些场景,足以说明,初心连着民心。

“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今年7月,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上映,该片由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口述改编创作,再次勾起人们对焦裕禄的心灵呼唤。

1963年腊月,焦裕禄顶着狂风大雪,走出县委大门。他说:“大雪封门,我们党员干部不能坐在屋里烤火。我们应该到群众中去,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城关公社梁孙庄,焦裕禄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双目失明。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故事依旧直抵人心。

1990年5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穆青、冯健、周原重访兰考,再度共同采写了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7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此文。7月15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完文章,“文思萦系”,连夜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

盼归来,

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

死也沙丘,

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

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

思君夜夜,

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

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

会它千顷澄碧。

探访兰考,记者常被两个场景震撼:一个是焦裕禄墓前,前来悼念者接踵而至,各种挽幛、花圈、祭品令人动容;另一个是很多群众家里挂着焦裕禄的画像。

在兰考人民心中,焦裕禄没有走,他还在村头、田间、农舍、牛屋,在乡亲们的夜半梦乡……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馆长张继焦向记者介绍,自1984年5月14日建馆以来,共有2000多万人前来缅怀参观,尤其近些年,纪念馆成为河南省最“火”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人民为何呼唤焦裕禄?

分明是在呼唤我们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

英魂归去来兮!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是焦裕禄临终前给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

2014年3月,习主席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提出:“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守着焦裕禄精神50年,为什么没脱贫?”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精神富有的兰考县却一直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县领导组织党员干部反思,当年焦书记为了早日根除三害,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不顾重病缠身,用脚丈量兰考1094平方公里的土地,摸清了63个沙丘群、261座大沙丘、84个风口,立志去改变兰考的面貌。我们拿出这种斗志,还愁脱不了贫?

2014年3月17日,该县领导代表全县党员干部郑重承诺,“3年脱贫、7年小康”。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1月11日,兰考县正式脱贫。

兰考脱贫那天,当地群众对焦裕禄的深情,尽付在焦裕禄墓前涌流的泪水中。

如今,焦裕禄生前念兹在兹的“治沙梦”“治碱梦”“治穷梦”,后人已替他了却夙愿;昔日他查风口、锁沙丘之地,早已披绿染翠,成为“生态长廊”和“绿色银行”。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东坝头镇张庄村村委会主任申学风介绍,“焦桐”是焦书记留下的一笔财富,民族乐器产业链已带动4万多人就业,年产值20亿元,泡桐树成了“摇钱树”。

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说,拉二胡曾是父亲的特长,“焦桐”打造的古琴、琵琶把兰考的“焦裕禄之歌”带到了大江南北。

为探索宣传焦裕禄精神新途径新经验,兰考建设了全国首家以英模名字命名的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已承接各级各类班次300多个,培训党员干部16万人次,被中央组织部确定为全国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也是国家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

为完成好焦裕禄精神的接力,近年来开封市开展了“寻访焦裕禄式好干部”、评选表彰“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好干部”等活动。

采访结束,记者再次来到黄河滩头,眺望那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不禁思绪翻滚。

历史长河中,最令人震撼的、感喟的,当属精神的礼赞。

就像黄河之滨那一棵棵扎进泥土的“焦桐”,这样的大树越多,它们的根须扎得越深,我们的党就越强大!

版式设计:扈  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